馬鞍山,一座會呼吸的城市。這里有峰巒俊秀的大青山,有候鳥翔集的石臼湖,還有荷葉連連的大漁灘。行走在這座城市,看得到遠山翠綠、聽得到飛鳥歡唱、聞得到草木清香,更能捕捉得到市民臉上那怡然自得的神情。
近年來,全市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聚焦“高顏值”“高價值”“高品質”“高質量”,全力建設綠美馬鞍山,用心用情用力書寫著全市林業事業大文章,鋪展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畫卷。
建設生態廊道 筑牢生態屏障
植樹節前夕,在一江兩岸處處都能看到義務植樹的身影。有的扶樹填坑,有的培土夯苗……全市各界干部群眾熱情高漲、干勁十足,共同勞動、密切配合,栽下一片片新綠。可以說,每一個植樹現場都呈現出一片熱火朝天的勞動景象。
同植一片綠,共護母親河。近年來,我市深度融入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積極參與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推動長江(馬鞍山)生態共同體建設。與此同時,我市還結合美麗長江(馬鞍山)經濟帶新一輪提升工程,積極籌備開展長江岸線“綠化、彩化、美化”專項行動以及“綠美江灘、綠美江堤、綠美江灣”建設,努力打造最美長江生態廊道。
為不斷提升森林質量,含山縣、和縣積極參與國家儲備林試點建設,其中,含山縣獲省農發行授信貸款15.8億元, 規劃面積15.2萬畝。6個碳匯項目納入安徽省林業碳匯項目庫。2023年修復濕地2613畝,發布17處一般濕地保護名錄,現有自然保護地7處,濕地保護率52%。
在含山縣褒禪山風景區,馬鞍山“雙碳”生態司法修復林示范基地在此揭牌,示范基地占地46畝,探索打造“碳匯+生態司法”新模式,充分利用生態司法修復林達到規模后所形成的碳吸收生態功能,發揮林業碳中和效能,推動綠色發展。
數據成為馬鞍山努力實現“人民保護長江、長江造福人民”良性循環的最生動注腳。2023年,我市在長江岸線15公里范圍內人工造林2080.6畝。全年共完成人工造林6544.2畝、退化林修復29117畝、封山育林41517.3畝。
加強毗鄰合作 聯防聯治共管
走進博望區博望鎮山寧村,山間的松樹高大挺拔,枝葉蒼翠茂盛,陽光透過綠枝灑下柔和的光影,寧靜祥和。進入森林防火期以來,村黨總支書記吳彪幾乎每天都要上山,開展隱患排查、安全巡查等活動。
“我們和南京市江寧區橫山及溧水石湫街道接壤,近年來,毗鄰區域合作開展森林防火及林業有害生物防治,通過信息共享、互幫相助,合作開展森林防火及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共同守護著這一片綠水青山。”日前,吳彪指著背后的青山回憶道。
聯防聯治“一張網”,群防群治“一盤棋”。2023年,馬鞍山市與南京市建立了跨區域聯動執法、蟲情通報、信息共享等一系列長效機制,通過不斷擴大合作領域,加大合作力度,共同保護森林資源安全,打造皖蘇毗鄰區域林業生態安全屏障。
2022年,馬鞍山市跨區域聯防聯控機制入選“2022年度長三角地區林長制改革十大案例”。2023年,寧馬兩地簽訂《南京市與馬鞍山市生態保護聯防聯控合作協議》《石臼湖聯管聯建合作框架協議》《寧博兩地國有林場合作框架協議》等6份協議,攜手打造跨區域林長制改革示范區、生態保護合作區、生態屏障先導區。
盤活森林資源 打造林業品牌
“含山縣林業產業遍地開花,有仙蹤鎮八熊村千畝桃園、有林頭鎮100余畝山核桃套種觀賞苗木,還有昭關鎮同發村林下700多頭黑山羊”,談起當地林業產業發展,日前,含山縣林業發展中心主任倪旭東臉上露出自信的笑容。
近年來,全市積極探索推動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的科學路徑,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出臺“1+3+X”林業產業發展獎補政策,探索長三角林產品供應基地建設,加快構建現代化林業產業體系,積極培育壯大新型林業經營主體,帶動林業產業全鏈條式發展。
與此同時,全市還加快林業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科學利用林地資源和森林景觀,發展生態旅游和森林康養等新業態,探索林禽、林畜、林果、林糧、林苗、林藥等林下經濟發展模式,提高林地產出率。持續推進林產品品牌建設,通過中國·合肥苗木花卉交易大會等各類大型展會平臺開展林業特色產品推介、營銷和宣傳活動,鼓勵申報認證森林生態標志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地理標志農產品,提升馬鞍山市林產品市場競爭力。
此外,還加大林業“雙招雙引”力度,2023年新增9家省級林業化龍頭企業,全市林業新型經營主體發展到297家。和縣林海生態環境股份有限公司被認定為第二批省級林業特色產業高質量發展示范園。含山縣褒禪山、花山區濮塘桃李度假村獲批省級森林康養基地。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在新時代新征程中,馬鞍山將奮力書寫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的多彩畫卷。(任德玲 甘嬋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