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線、中安新聞客戶端訊 2024年全國兩會開幕,政府工作報告出爐,各項工作任務書下達。
其中,關于“三農”工作,報告提出,學習運用“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經驗,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循序漸進、久久為功。
“千萬工程”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工作期間,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一項重大決策。政府工作報告中的“三農脈動”,在安徽這個農業大省已經“落地有聲”。
安徽實踐:讓和美鄉村“各美其美”
去年,安徽全面啟動實施“千村引領、萬村升級”工程。省委、省政府出臺實施“千村引領、萬村升級”工程的意見,構建形成“1+6+20”較為完善的政策體系。
以農村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為目標,以產業富民強村為主線,以改善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為基礎,安徽繪就加快建設彰顯徽風皖韻的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路線圖”,并將此視作“一號工程”、“基礎工程”。
因地制宜,彰顯徽風皖韻,是安徽堅持差異化打造的“密碼”。皖南地區彰顯山水徽韻,打造有魅力的鄉村休閑度假旅游目的地;皖西大別山區彰顯生態優勢,打造紅色資源與綠色生態相融合的產業新高地;皖中地區彰顯山水風韻,打造環都市鄉村的新業態典范;皖北地區彰顯田園風光,打造一批農業大地景觀、平原田園風情、果園林海等特色品牌。
產業興旺,是鄉村和美的根基。為了讓創建的鄉村更具生命力,安徽特別強調因地制宜培育地方特色產業,結合實際發展“一村一品”“一村一業”。
農村人居環境,是農民群眾最可感可及的實事,也是當前城鄉面貌上的最大差距。為了避免以往重數量輕質量的情況,安徽明確提出“求好不求快,但也不能停滯不前”的總要求。
今年,安徽將完成700個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27萬戶農村改廁,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83%。同時,協調推進農村路、電、水、網等基礎設施和教育、醫療、文化、社會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務建設,提升農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
一些基層干部,抓農業生產、農村改革、鄉村建設很擅長,但一講鄉村治理,總覺得少了些抓手。為此,安徽將實施鄉村治理提效工程,并從三個方面著手。一是典型引路,推廣“新時代六尺巷工作法”“鄉村夜話”“一杯茶七步工作法”等典型經驗,提升鄉村治理效能。二是移風易俗,弘揚時代新風。三是以文鑄魂,通過打造一批文化平臺、供給一批文化產品。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我省把加強黨的領導作為抓好“千村引領、萬村升級”工程的關鍵,增強基層組織帶領群眾興業致富的能力。
打造萬千美麗鄉村、造福萬千農民群眾。安徽積極吸收“千萬工程”經驗,使鄉土特色和地域特點更鮮明,整體風貌與自然環境更協調,讓和美鄉村“各美其美”。去年,在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現場推進會上,我省就作了典型發言。
兩會建言:從“一村美”到“村村美”
安徽如何學習運用“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經驗,推動鄉村全面振興不斷取得實質性進展、階段性成果。全國兩會上的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為皖支招。
“高素質農民是核心力量,是強農興農的根本。”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農業科學院副院長趙皖平認為,既要培育農業經營管理者,包括龍頭企業老板、合作社社長等。也要培育種養能手,和社會化服務型新農人,包括農民經紀人、農機手、植保員、防疫員等各類生產經營和技能服務人才,“采取個性化的培育模式,側重分類培養,著力培養經營型、技能型、創業型農民。”
當前的農村電商人才中,懂技術、懂營銷、懂物流和供應鏈的人才尚顯不足,低學歷、低技術儲備的初級人才仍是主要力量。
對于新農人、新農商的缺乏,趙皖平建言,大力開展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和大學生村官示范培訓,重點遴選農村基層組織負責人、新型農業經營和服務主體帶頭人、鄉村能工巧匠、返鄉入鄉“雙創”人員、大學生村官等作為培訓對象,提升各類人才的脫貧致富帶動能力,為農村培養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
“各地政府應發揮組織協調作用,強化農村基層干部信息化意識,提升農民信息化應用能力,為數字農業發展提供人才保障。”趙皖平建議,為返鄉年輕人聯合家庭農場、合作社、創業園區等提供創業支持和補貼,鼓勵涉農電商平臺進行開放式教學,開發農產品電商培訓課程,扶持新農人創業,快速擴大其規模和競爭力。
全國人大代表王建偉是安徽省池州市貴池區霄坑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作為來自鄉村的基層代表,他一直關注鄉村振興工作。去年,他到多地進行調研,發現許多和霄坑村一樣以茶葉為主導產業的鄉村,都面臨著品牌附加值低的發展困境。
“茶葉產業要想持續發展,一個叫得響的茶葉品牌必不可少。”王建偉認為,應當依托當地特色,將農業產業和休閑產業與鄉村旅游相結合。投身農業產業風險高,短時間內得不到回報,一些有意向的民營企業可能會望而卻步。“國家可以為鄉村振興提供更多的要素保障,包括土地、政策等。”王建偉表示,希望國家多出臺一些針對民營企業參與鄉村振興發展的政策,對投資給予更多優惠。
在過去一年里,全國政協委員聶磊持續關注著鄉村振興和農業話題,并圍繞“萬企興萬村行動助力鄉村振興”等課題開展調研,形成調研報告。
他發現,長三角地區在養殖用地、環保等政策上存在差異,缺乏區域性肉牛產業規劃統籌協調肉牛產業發展。“長三角地區在肉牛產業鏈上的合作機制還不夠完善,缺乏有效的溝通、協調和合作機制。在肉牛產業鏈中,各環節的信息傳遞存在不對稱現象,導致資源無法得到有效配置,牛肉產品價格難以保證。”聶磊說。
對此,他建議,制定長三角區域肉牛產業發展統一規劃,統籌規劃肉牛產業布局,合理配置資源,在財政、稅收、金融等方面給予支持,支持安徽打造長三角優質肉牛生產加工供應基地,形成區域協同發展的良好格局。
聶磊還建議強化科創合作,鼓勵支持區域間科研院所與相關企業產學研合作,圍繞肉牛飼料飼草、良種繁育、精深加工、疫病防控等環節,組織實施攻關項目,對關鍵共性技術開展攻關,推動肉牛產業的技術創新和升級。
全國政協委員,六安市金寨縣花石鄉大灣村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隊長余靜,去年當選為團中央書記處兼職書記,有了更多機會走進高校和青年大學生交流。她發現大學生愿意返鄉發展的積極性很高,“現在有更多年輕人愿意回鄉創業、到鄉村工作,對農村認可度越來越高,鄉村振興大有可為,也期待有更多的好政策鼓勵青年人扎根基層,支持青年人返鄉就業創業。”
一畦春韭綠,十里稻花香。鄉村之美,在韻、在魂、在產業。可以想見,當“千萬工程”澤被安徽,從“一村美”到“村村美”,“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業”的美好景象將變為現實。保留鄉村風貌,留得住青山,記得住鄉愁,向往中的鄉村將觸手可及。(記者 彭旖旎 史睿雯 劉玉才 劉職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