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是家人團聚的喜悅,更是記憶中味蕾享受家鄉美食的幸福感。在安徽省馬鞍山市和縣善厚鎮,“掛面”是家家戶戶飯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美食,記憶中的年味都在這一碗熱騰騰的掛面上了。
做了四十幾年的掛面——傳承
善厚手工掛面制作技藝始于民間,已有200多年歷史,深受群眾的喜愛。2023年,善厚手工掛面制作技藝列入馬鞍山市第七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說起善厚手工掛面,就不得不提陸家。
陸培琪在制作掛面。
陸家掛面手藝一直延續不斷,至今已是四代傳承,現今主要傳承人為陸姓后裔陸培琪,雖然手工制作程序繁瑣、耗費精力,但陸培琪一直牢記上代的古訓:生不做,熟不丟。從黑發年少到青絲染白,幾十年來堅持掛面制作,是遠近聞名的傳統手藝繼承人。
“從26歲開始,做了有四十幾年,我是跟著我父親學習的技藝。”陸培琪介紹,做掛面工序復雜耗時久,早上五點就要起床,晚上要做到凌晨一點左右。
懸掛著的手工掛面。
純手工制作 工序復雜——匠心
冬日的清晨,陽光照進和縣善厚鎮的一戶院落,柔柔地灑在年過七旬的陸培琪和他的老伴宋厚萍的身上。偌大的院子里,一排排懸掛著的手工掛面隨風搖曳,如線似絲,潔白光韌,像一道道銀色的垂簾。閉目輕嗅,空氣中散發著陣陣面粉香,為臘月里的鄉村增添了濃濃年味。
細如發絲、潔白如玉的掛面。
上午九點,陸師傅和老伴已經忙碌了一早上。掛面不易做,陸師傅生產的掛面為純手工制作、工序復雜講究。一架掛面從面粉到成品,要經過和面、揣面、開條、盤條、繞面、回纏、醒面、上架、拉面、晾曬、下架等十幾道程序。
成型后的掛面,細如發絲、潔白如玉。在太陽的照耀下,猶如鋪開了一卷珍珠窗簾,晶瑩剔透,其制作過程也是精彩的民間手工工藝展示。
陸培琪在制作掛面。
據陸培琪介紹,以前是人工和面,這兩年可以用機器替代人工,節省了一些時間。醒面時,要用快刀將面團劃割成直徑3厘米左右的圓條,連續劃割,中途不能停頓,隨之來回反復捻搓成直徑1至2厘米的圓條,再將其層層盤入盆中,繞條時用力要均勻,自然有序,一氣呵成。
家鄉的味道——幸福
懸掛著的手工掛面。
陸家掛面具有細長、頭子小的特點,吃起來面條筋道,咸香爽口。對于很多和縣人來說,年味猶如善厚掛面的千絲萬縷,揉合著濃濃的鄉愁,承載著綿綿的喜悅,夾雜著生活的滋味。春節期間,家家戶戶都會備上長長的掛面,寓意長長久久。寒冷的冬日,吃上一碗善厚掛面,暖心又暖胃,幸福感滿滿的。
善厚手工掛面由于制作工序復雜、耗時耗力,年輕人不愿意做,現如今,做手工掛面的人越來越少。陸培琪表示:“希望這門手藝不要失傳,讓更多的人能吃到手工掛面的味道,傳承下去。”(劉琴 陳春陽 李成信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