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合肥2月18日電(記者王菲 曹力)共歡新故歲,迎送一宵中。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也是中華文化傳承和展示的重要載體。新春佳節,人們辭舊迎新、納福祈年,各地都會舉行形式豐富多彩的慶祝活動,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各地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春節習俗,不斷豐富著春節的文化內涵。春節習俗展現人們對美好和諧生活的期望,充滿了情感之美、藝術與智慧之美,凝聚著中華傳統文化的鄉愁記憶。
安徽省黃山市歙縣北岸鎮傳承800多年的民俗瞻淇魚燈熱鬧上演,把對新年的美好祝愿送到千家萬戶。(歙縣宣傳部供圖 吳建平 攝)
瞻淇魚燈起源于南宋,形似鯉魚,寓意年年有余。手工制作的瞻淇魚燈形狀精巧、畫工精美,晚上的巡游活動更是熱鬧非凡,獨具地方特色。夜幕降臨,鼓點響起來,大魚燈雄壯、小魚燈靈活,栩栩如生。瞻淇魚燈隊伍在古村里走街串巷,穿梭“游”動、轉圈、翻滾、魚躍龍門……魚燈隊伍每到一戶人家門口都會放慢腳步,送上新年的美好祝福。家家戶戶則在門口自發燃放爆竹,祈愿新的一年一帆風順、年年有余。
在涇縣涇川鎮古壩村,村民正在手工制作涇縣灌芯糖。新華社記者曹力 攝
在安徽省宣城市涇縣涇川鎮古壩村沈先時食品加工廠,村民正在手工制作涇縣灌芯糖。涇縣灌芯糖作為當地的特色小吃,是很多家庭的必備年貨之一,因其獨特的外形和口感,成為甜蜜與幸福的象征。
在涇縣涇川鎮古壩村,村民正在手工制作涇縣灌芯糖。新華社記者曹力 攝
據涇縣灌芯糖制作技藝縣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沈剛介紹,涇縣灌芯糖作為一種純手工食品,制作工序繁多,從麥芽制備到煮米、蒸煮糖化、瀝渣、煎糖、裝鍋,再到拉糖、灌芯、成型等,有數十道工序。
在涇縣涇川鎮古壩村,村民正在手工制作涇縣灌芯糖。新華社記者曹力 攝
手指粗細的涇縣灌芯糖,里面卷滿了芝麻,咬上一口濃香四溢,甜甜蜜蜜。“時至今日,我們依然堅持用當地的青檀樹枝為柴,農家土灶手工熬制,不僅是為了將祖輩的技藝傳承好,更是為了留住人們記憶中的味道,延續甜甜的年味。”沈剛說。
安徽省合肥市肥東縣橋頭集鎮竹塘社區村民手工制作掛面圓子。新華社記者王菲攝
合肥市肥東縣橋頭集鎮竹塘社區的手工掛面有著百年傳承歷史。以竹塘掛面作為主料的掛面圓子,是肥東人逢年過節、紅白喜事餐桌上必備的一道主食,寓意長長久久,團團圓圓。每年春節,當地家家戶戶手工制作掛面圓子、炸圓子,鄰里互送共嘗掛面圓子,在濃郁的掛面圓子香味里,社區逐漸熱鬧起來,年味更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