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層·春節他們在一線|黃山“點燈人”:海拔1700多米守護萬家燈火
“山上游客多,冬季用電不能馬虎,除夕尤其要仔細。”在黃山風景區白鵝嶺變電站,58歲的國網黃山供電公司變電運維班職工汪歙龍一邊目光如炬地四下檢視,一邊耐心叮囑徒弟陳志毅和剛參加工作不久的謝有杰。
除夕一大早,在黃山風景區云谷索道白鵝嶺站,游客們走下索道,沿著蜿蜒的山路上行,以登高的方式,慶祝龍年春節的到來。
在距離索道步行10余分鐘的地方,一座不起眼的小樓映入游客視野。鮮為人知的是,這里是我國華東地區海拔最高的變電站——黃山風景區白鵝嶺變電站,承擔著索道、纜車、酒店等17戶高壓客戶的供電任務。在這里工作的國網員工是黃山上的“點燈人”。
海拔1700多米的白鵝嶺變電站,占地面積約500平方米。一條百米長的小道兩側,分布著變壓器室、值班室和電氣設備室等。盡管硬件滿足無人值守條件,但特殊的位置和保障重要性讓白鵝嶺站多年來一直保持24小時有人值守。
圖為雪后的白鵝嶺變電站。(無人機照片,陳磊攝)
汪歙龍從事運維工作已經30多年,曾在白鵝嶺變電站值守近3年時間。
清晨的黃山,大霧正逐漸散去。比起這里令人贊嘆稱絕的風光,汪歙龍更熟悉的,是黃山上每一條電纜的走向、每一處總開關的位置。
“冬季是最艱難的季節,遇到大雪,水管容易凍住,我們只能拿著水桶和鋼鏟到500米以外的消防池鑿冰取水。路陡地滑,也不曉得摔了多少回。”提到往事,汪歙龍打開了話匣子,“萬一遇上索道停運,我們只能徒步兩三個小時上山。”
2023年起,在持續的技術賦能下,黃山風景區初步構建了電力“智慧大腦”,逐步實現設備狀態“感知化”、倒閘操作“一鍵化”、設備巡視“智能化”、主輔設備“聯動化”,白鵝嶺變電站也從24小時有人值守改為定期上山巡視。
2月9日,國網黃山供電公司變電運維班員工陳志毅(左)、謝有杰(右)在白鵝嶺變電站工作中。(新華社發,錢欣欣攝)
值班巡視的任務同樣流程嚴謹、操作規范,甚至因為要與遠程值守情況互相驗證而更為重要。
“紅外測溫一定要細致,寧可慢一點,也要確保每一個部位都檢測到。”汪歙龍說。師徒三人從工具箱中拿出紅外測溫儀和開關柜局部放電檢測儀,一人檢測、一人記錄、一人監護,對答間,三人的手已凍得通紅。
“主變壓器樁頭?”“正常。”
“隔離開關刀頭?”“正常。”
“變壓器本體?”“正常。”
變壓器室檢查完畢,邁過每一道門前及膝高的“防小動物”擋板,下一站是開關室。
戴上開關柜局部放電檢測儀的耳機,謝有杰開始進行帶電檢測,通過超聲波仔細檢查探測柜內設備是否存在放電現象。
傍晚時分,守歲迎新的游客們逐漸向夕陽觀景點聚集,寂靜再一次籠罩了白鵝嶺變電站,但源源不斷的電流在這里“中轉”,流向萬家燈火。
歲歲年年又新春,“點亮”的不止是燈火,還有“大美黃山”的名片。2024年春節假期,這里預計接待游客量12.5萬人次,迎來短期客流小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