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來,安徽把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作為發展的最大機遇、最大動能、最大紅利,主動靠上去、精準接上去、全力融進去,一體化發展取得顯著成效。
在今年省兩會上,代表、委員們圍繞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這一熱點話題,話成就、說期待、提建議,就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取得新的突破建言獻策。
互補共贏 產業協作之“手”緊握
長三角深入推進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產業分工和合作是重中之重,也是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底層邏輯。省政協委員、省社會科學院經濟所區域研究室主任林斐建議,長三角地區要圍繞產業鏈加強分工協作,圍繞產業鏈布局創新鏈,強化產業鏈與創新鏈融合發展的協同性、互補性。
“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等產業快速發展的背后,離不開區域內高水平的產業分工。安徽各地要找準產業鏈中的定位,對口幫扶合作園區以及省際毗鄰區產業園等要明確產業分工合作思路。”林斐表示,雙循環發展格局下產業一體化發展,仍是新發展階段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重要的支點,強化產業一體化發展,才能提升效率,避免內耗局面出現。
去年以來,安徽協同滬蘇浙開展產業鏈補鏈固鏈強鏈行動,牽頭開展智能語音產業鏈研究,面向滬蘇浙開展新能源汽車等產業鏈供需對接活動。以新能源汽車為例,長三角通過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的協同發展,打通了配套零部件供應的環節,基本形成高效的“產業圈”。
作為大眾汽車(安徽)有限公司的生產工程師,省人大代表許麗芳十分關注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建設。許麗芳認為,在產業集群的打造上,還需進一步加大人才引進、基礎設施配套和產業政策引導力度。“以人才為例,汽車研發人才是比較緊缺的,需要綜合發力,既要大力引進人才,還要做強城市的‘硬件、軟件’,讓城市更宜居宜業,讓人才‘來了不想走’。”
協調發展 加強區域一體化要素保障
過去一年,長三角協調發展邁出了新步伐,一些省際毗鄰地區依托“近水樓臺”的區位優勢,成為一體化發展的“橋頭堡”。“頂山—汊河省際毗鄰地區新型功能區建設初具規模,2023年完成工業總產值120億元,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增長極。”
“雖然功能區初具規模,但是縱觀發展過程、展望發展前景,功能區建設還存在產業體量不大、專業人才緊缺等問題。”省人大代表楊軍建議,進一步健全跨區域發展機制,推動設立以蘇皖兩地專家、學者為主體,社會各界參與的跨界毗鄰區合作發展咨詢委員會或合作促進會。
在區域發展要素保障方面,楊軍建議省級層面加大新型功能區在土地等要素保障方面的政策支持,出臺相應的專項政策,實現省級毗鄰新型功能區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我省搭上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快車’,通過建立長三角人才工作站等措施,有效推動了三省一市人才的交流合作。”省政協副秘書長、民建省委會專職副主委陸曉華認為,聚焦人才一體化,賦能長三角創新,要以國家實驗室、大科學裝置、中國(安徽)科交會、科大硅谷等為抓手,面向長三角擇優聘任專家顧問,推行聯合“揭榜掛帥”模式,共同推動“卡脖子”技術突破,全力吸引創新要素在安徽集聚;吸引滬蘇浙高層次人才通過掛職兼職、技術咨詢、周末工程師等形式,為我省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共建共享 共繪高質量發展“同心圓”
“科技和產業是安徽的兩張亮麗名片,也是我們積極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最硬的實力。”省政協委員、科大訊飛股份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張友國認為,安徽要持續打造高能級創新平臺體系,深化“兩心同創”,建設“科大硅谷”等平臺。
他建議,協同推進區域內人才、技術、成果等創新要素開放共享,支持區域內高校、科研院所、企業在皖設立研究機構;搭建市校合作交流平臺,引導設立產業孵化、加速器,促進高校項目成果轉化,推動高校產學研深度融合,形成“地方支持高校、高校反哺地方”的良性格局;做強G60科創走廊和長三角人工智能產業聯盟等跨區域平臺,加強區域交流合作。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高效落實重大國家戰略,把握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這個最大機遇,高質量推進各領域共建共享。這些領域中,就包括農業。
省人大代表田峰是合肥一家農業企業的負責人,十分關注長三角地區的農業合作對接。他希望,加強長三角各地農業技術交流和學習,地域之間的互幫互銷,實現互利共贏;加強鄉鎮農技人員配備,打造一支助力農業科技成果落地應用、推動鄉村振興的主力軍。
(記者 王弘毅 何 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