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省堅持以高水平創新型省份建設為旗幟性抓手,樹立科技成果只有轉化才能真正實現創新價值、不轉化是最大損失的理念,進一步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創新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機制和模式,破除制約科技成果轉化的障礙和藩籬,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為國家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貢獻安徽力量。
安徽,大院大所眾多,創新家底雄厚。如何讓更多科研成果從“書架”走向“貨架”,如何解決科技成果轉不順、消除科技創新中的“孤島現象”,一直是關鍵難題。
前不久,省科技廳聯合9家省直部門印發了《安徽省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試點實施方案》,遴選了106家單位參與改革試點。此舉意味著科研成果轉化路上的束縛開始松解,打開加速“紙變錢”的創新局面。
變“先轉化后獎勵”為“先賦權后轉化”
早在2020年,中國科大就成為全國40家職務科技成果賦權試點單位之一,創新性提出“賦權+轉讓+約定收益”模式。
具體而言,在科技成果轉化前,先將職務科技成果的部分所有權賦予科研團隊,科研團隊與學校成為共同所有權人。在科研團隊利用賦權知識產權成立公司后,可向學校申請獲得全部知識產權作價入股,學校不持有轉化公司的任何股份,只通過“約定收益”的方式享受轉化公司發展帶來的未來收益。
這意味著,科技成果轉化從傳統的“先轉化,后獎勵”模式,走向了“先賦權,后轉化”模式。
2023年,在科大硅谷成立的安徽中科易能科技有限公司,便是賦權改革試點的受益者之一。該公司致力于用電安全前沿技術探索、產品研發,面向用電安全管理的早期風險評估、預測預警等工作,提供一站式解決方案。
“這種模式對科研人員來說非常利好,審批流程大大加快,提高了科技成果的轉化效率,也提升了企業經營的靈活性。”該公司首席架構師王文家說,這讓團隊人員干勁滿滿!
“改革前,職務科技成果轉化作價入股方式須按程序進行審批,流程很長,可能需要一年。現在通過‘賦權+轉讓+約定收益’,大概兩個月就可以走完所有流程。”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轉化辦主任吳長征表示,這種模式從源頭上破解科研成果轉化難問題,提高成果轉化率。
記者了解到,中國科大在改革后2年內通過賦權試點方式轉化的成果數量,約為改革前5年通過知識產權作價入股方式轉化成果數量總和的3倍多,加速推動了一大批高精尖科技成果高效轉化。
2023年3月,中國科大“賦權+轉讓+約定收益”模式入選國家面向13個省市揭榜的10項全面創新改革任務之一。
截至去年年底,中國科大通過作價入股方式新設或增資企業36家,知識產權評估金額約2.16億元,企業經過融資后,知識產權估值約20.6億元,公司市值累計約83億元。
省屬高校第一批“吃螃蟹的人”來了
2022年,省屬高校第一批“吃螃蟹的人”來了。安徽農業大學、安徽工業大學、安徽大學、安徽工程大學和安徽醫科大學5家省屬高校,成為安徽省首批職務科技成果賦權試點單位。
改革試點后,科技成果“紙變錢”的速度大大加快。
鋼渣是煉鋼過程中產生的固體廢棄物,在我國每年排放量超過1億噸,但利用率很低,造成占用土地、環境污染與資源浪費的問題十分突出。長期以來,如何實現鋼渣的綜合利用一直是工業固廢綜合利用中的難點。
“團隊自主研發的冶金固廢高值化非建材領域應用技術方面3項發明專利,在2022年10月與安徽海百納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簽約進行技術轉讓,合同額高達1000萬元。整個流程走下來,只用了4個月,效率很高。”安徽工業大學教授龍紅明從事冶金固廢資源綜合利用方面研究十余年,科研成果頗豐。
如此快速的成果轉化,離不開安徽工業大學探索出的科技成果轉化新模式。據介紹,該校推行的“專利許可+技術服務”模式,在專利實施許可的基礎上,配套開展相關技術的咨詢、指導和服務,幫助企業既能買得起技術,又能接得住技術;同時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的效益和水平。
“賦權改革提升了科研人員的自主權,激發了科研熱情。同時科研人員在專利權的使用上也更加靈活。”龍紅明告訴記者,在賦權改革前,由于體制機制的限制,科研成果轉化落地容易出現轉不順、轉不暢的問題。現在有了利好的體制機制和政策,激勵更多科研人員不僅做論文,更注重研究的實際落地。
安徽工業大學相關負責人介紹,自2021年11月獲批賦權改革試點高校以來,學校新簽訂產學研項目1300余項,合同額4.2億元,其中500萬元以上重大產學研項目20項。
首批賦權改革試點成效明顯。截至去年年底,5家試點高校308項知識產權成果申請賦權,已轉化123項,其中通過技術許可、轉讓方式轉化知識產權成果105項、轉化金額約3400萬元,通過作價入股方式轉化18項、轉化金額約4800萬元。
106家單位加入,打開成果轉化新局面
2023年12月,隨著《安徽省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試點實施方案》的出臺,改革試點范圍從5家擴展到106家,成果轉化打開了新局面。
“《實施方案》基本實現了區域醫療中心和省屬高校的全覆蓋。”省科技廳成果轉化與區域創新處副處長劉沛沛告訴記者,《實施方案》建立盡職免責制度,列出不予追責的八種情形,嚴格按照“三個區分開來”的原則,有利于消除科研人員、管理人員等開展科技成果轉化的顧慮,激發科研人員的創新創造活力。
劉沛沛介紹,《實施方案》中的一大亮點,是改變了傳統賦權改革模式。通過采取“賦權+轉讓+約定收益”新模式,以技術轉讓方式讓渡學校留存的所有權份額,學校與成果完成人成為一致行動人,科研人員獲得全部所有權后可自主轉化。
為讓更多創新主體盡快享受這一政策紅利,省科技廳先后召開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政策宣講會、改革工作方案編制培訓會,幫助改革試點單位弄明白為什么干、怎么干、干什么等問題,提高改革試點單位的主動性、積極性。
今年1月,全省召開了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試點動員會,進一步鼓舞改革試點單位“放開手腳”,推廣職務科技成果“賦權+轉讓+約定收益”改革模式,解放和激發科技生產力。
作為本次改革試點單位之一,安徽科技學院相關負責人表示,將認真學習借鑒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職務科技成果“賦權+轉讓+約定收益”模式,大力加強試點單位建設,全面提升科技成果轉化水平,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取得新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