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是高樓廣廈。路寬了、水清了、城綠了,一個個“口袋公園”串珠成鏈;城市片區更新改造,老舊小區煥發新顏,海綿理念融入肌理,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蓄勢躍升。
一邊是廣袤沃野。田成方、路成網、渠相連,高標準農田醞釀著豐收的喜悅;一村一落潔凈如新,一庭一院花草爭艷,一家一戶新風撲面,和美鄉村承載起村民的幸福生活。
無論身處何地,縱然歲月不居,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卻亙古不變。
以綠為底,向美而行。2023年,我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錨定新發展定位,聚焦城鄉建設高顏值,大力實施城鄉融合提升行動,城鄉布局不斷優化,城鄉顏值持續刷新,城市功能逐步完善,城市品質進一步提升。
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一座宜居宜業宜游的長三角中心區現代化城市正踏步而來。
城市更新 有“顏值”更有活力
2023年12月10日,雨山東路(偉星藍山-泰山大道)快車道全面開放交通,這條連接向山地區與主城區的交通要道,歷經數月改造升級終獲“新生”。
與此同時,泰山大道(銀杏大道-九華路)建設已近尾聲,葛羊路(寧蕪高速-泰山大道)預計今年上半年通車;推動采石河上游、洋河水系整治;完成寨山、羅卜山等礦山治理,實施徐山、正榮等尾礦庫治理;迎來首個產業導入項目中化學馬鞍山大健康產業園項目……
曾經的“生態瘡疤”,如今的“城市花園”。在“三縱三橫一半環”的路網體系支撐下,加速生態修復、改善人居環境、提升基礎配套、導入新興產業齊頭并進,一個生機涌動的向山,充滿了繁榮發展的鮮活張力。
利箭上弦,強勁而發。城市之南,陽湖片區,陽湖公園及水系整治建設正酣,寧馬城際站點初現,立體路網縱橫交錯,醫院、小學、幼兒園、鄰里中心等配套紛紛落地,一個綠色生態宜居的精品示范片區正加速崛起。
留住記憶,激發活力。城市中央,雨山湖片區,更新改造實施方案進一步細化完善,雨山湖游樂園、兒童樂園重新亮相,雨山湖東區排水韌性能力提升工程提上日程,這個城市客廳和中心公園將迎來全面升級。
這一年,巢馬城際鐵路、寧馬城際鐵路項目建設有序推進,寧馬高速“四改八”即將通車;金溪路、恒山路、興馬大道等道路建設完工,桃沖路、匯秀路、重陽路等道路加快建設,道路拉開框架。
這一年,《馬鞍山市海綿城市建設管理條例》正式施行,建設完成海綿城市達標面積占建成區面積的47.5%,涌現出煙墩山遺址公園、建樺園等一批群眾滿意度較高的海綿城市項目,“海綿”融入肌理。
起筆宜居宜業,走筆城市更新,落筆生態文明,老城蝶變、有機生長,新城崛起、蓄勢待發,我市書寫著城市有機更新的全新答卷。
宜居宜業 提“品質”更暖民心
冬日的清晨,陽光鋪灑向雨山區舟橋新村,溫暖而舒適。居民夏秀玲和鄰居們聚集在休閑廣場上,或在健身器材上“施展拳腳”,或圍坐在長椅上“拉拉家常”,眼前是平坦的道路、煥新的樓房,背后是大片的綠地、錯落的植被。“沒想到,住了幾十年的小區,如今變了模樣!”夏秀玲說。
2023年,舟橋新村被納入雨山區采石街道老舊小區改造工程項目。建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只有6棟居民樓、170套住房,占地面積21畝,這個典型的“微型小區”開始了“螺螄殼里做道場”:拆除私搭亂建,清理衛生死角,釋放公共空間,合理規劃停車位、休閑廣場,重新鋪設小區道路、雨污水管網……如今的舟橋新村,“面子”精而美,“里子”暖民心。
住房安居關系百姓的切身利益,也是最有溫度的民生。持續至今,我市老舊小區改造更是在以“新”換“心”、破“舊”立“新”、推“陳”出“新”中碩果盈枝。2023年,我市完成89個老舊小區改造項目,既有住宅增設電梯33部;在全省率先創新運用“EPC”和“EPC+O”改造模式,引入企業通過市場化方式,全鏈條參與改造項目的設計、建設、運營和管理,改造工程高質高效完成。
與此同時,累計完成棚戶區改造新開工3580套,基本建成8948套;保障性租賃住房開工109套,租賃補貼發放1345戶;完成農村危房改造210戶,是2023年省級下達我市農村危房改造任務93戶的225.8%……我市聚焦群眾最急、最憂、最盼,加快完善住房保障體系,切實增強住房困難群體的獲得感、幸福感。
城市因提質而靚,生活因提質而美。冬日的康樂游園,生機盎然的綠化景觀、設計精巧的空間布局、暖心便民的公用設施、潤物無聲的文化融入……市民或在休閑娛樂曬著太陽,或在散步鍛煉親子運動,“口袋公園”里充滿歡聲笑語。
讓市民走出家門,轉角遇見美。2023年,為滿足市民群眾對綠色活動空間的迫切需要,我市聚焦城市功能品質提升,以現狀公園體系為點,城市綠道為線,定制化設計“口袋公園”。太白游園、二中游園等一批功能完善、特色鮮明的“口袋公園”,讓園林風景成為市民生活日常,將地域文化融入城市規劃建設管理。
還有,全面開展窨井蓋安全隱患專項整治行動,做精做細“一平方米”,守護市民“腳下安全”;加強河道運維,開展城區沿街商戶違法排污專項整治,統籌縣城黑臭水體治理;開展慢行系統及人行道維修改造,籌建交通路口遮陽雨棚,“停車難”問題得到有效緩解;垃圾中轉站變身“共享型”城市綜合驛站,菜市場標準化改造,便民公廁完美升級……
一年來,我市始終瞄準靶心、以人為本,在城市更新中向新而行、進階而上,推動城市精管善治,傳遞民生至上的溫度,體現品質優先的態度,以繡花功夫推動城市面貌提檔升級,城市運轉提質增效,讓城市更有“氣質”,讓群眾生活更有“品質”。
鄉村振興 促“和美”以繪前景
一村一韻,一步一景。城市建設在脫胎換骨,鄉村也在變得綠富美。
伴著冬日暖陽,走進博望區丹陽鎮八卦村雁於自然村,如畫的美景在眼前鋪展開來:寬闊筆直的入村路,路兩旁綠樹成蔭、民居錯落,栩栩如生的彩繪墻,波光粼粼的池塘,塘邊稻田棧道曲折向前……所見之處,干凈整潔、井然有序,有顏值、更有品質。
以“美麗鄉村”之名,開展大刀闊斧的整治。雁於村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全方位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聚焦改水改廁、村容村貌整治提升、“清臟治亂”等重點任務,提升內外顏值,“村子越變越好看,生活也越來越有奔頭了。”村民張金鳳笑著說。
人居環境整治是農村的“面子”,也是推進鄉村振興的“梯子”,更是提升村民獲得感、幸福感的“棋子”。2023年以來,我市深入實施“三大革命”,持續推進“五清一改”村莊清潔行動,推出“政府主導、村級實施、農戶管護”的“五小園”工作機制,全力推進美麗宜居自然村莊建設。
2023年,我市改造提升農村戶廁9459戶,全市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95%;實現鄉鎮政府駐地、和美鄉村中心村及重點流域周邊村莊生活污水治理設施全覆蓋,農村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100%;認定市級美麗宜居自然村莊1015個,創建農村美麗庭院11602戶。
把自家院墻拆除讓給公共馬路,把自家老房讓給村民做議事會場所,把自家附屬農屋讓給村里建農耕文化館。村民陳章富的“三讓”故事,成為當涂縣大隴鎮新豐村的文明代言。不只如此,在全縣率先試點“道德銀行”,在全市率先示范“移風易俗”,在全省率先打造“美麗庭院”,“治小家”與“治大家”并行推進,新豐村已成為遠近聞名的文明村。
從美麗鄉村到和美鄉村,一字之差,內涵確是極豐極深。2023年,我市大力實施“千村引領、萬村升級”工程,從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方面全面發力,推進精品示范、全域提升,打造和美鄉村“馬鞍山樣板”。建成2022年度和美鄉村省級中心村20個,在建2023年度省級中心村20個。含山縣仙蹤鎮六衖村、和縣善厚鎮鳳臺村、當涂縣李白文化旅游區桃花村等8個村入圍首批省級精品示范村建設名單,計劃實施重點項目123個。
現如今,走進鳳臺村新莊自然村,民宿酒店隨山就勢,竹林光影盡入眼簾,山泉、溝塘、古樹點綴其中,建筑與環境和諧共生,構成了一幅“山水田園裊裊炊煙”的現代版富春山居圖;變現“石頭”資源,挖掘紅色資源,建成高空滑索、喊泉、朱家老宅、農耕文化展覽館、綠地樂園、沙灘樂園等體驗項目,推出麻油、菜籽油等土特產,六衖村集體經濟收入突破200萬元。
讓“好風景”變成“好錢景”,一個個和美鄉村寫意出鄉村振興的新希望。
記者 鄧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