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合肥1月2日消息(記者徐秋韻)縣域發展,產業為基。
奮斗當下,“質”勝未來。今年以來,長豐縣在工業“成績單”亮眼。數據顯示,今年1—11月,長豐縣規上工業增加值累計增長47.5%,居合肥全市第一,快于全市37.4%。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智能家居家電、高效節能環保三大主導產業與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現代服務業三個新興產業正架構起長豐的產業骨骼。
俯瞰長豐縣下塘產業園(央廣網發 長豐縣委宣傳部供圖)
奔跑在高質量發展的新征程上,長豐縣不斷做實做強實體經濟,深入實施“制造強縣”戰略,推動制造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發展,打造先進制造“新高地”。如今的長豐,正以“黑馬之勢”馳騁經濟新賽道。
新賽道跑出“競爭力”
2022年6月30日,首輛比亞迪秦PLUSDM-i新能源汽車從合肥基地項目生產線上駛出。比亞迪合肥基地一期項目從簽約到開工用時42天,開工后10個月實現整車下線。除此之外,知名動力電池企業中創新航合肥生產基地從簽約到開工僅隔了3個月,開工11個月后首線投產。
比亞迪合肥基地首量整車下線(央廣網記者 徐秋韻攝)
“極速”奔跑的背后,是長豐縣新能源汽車首位度日益凸顯。今年,長豐縣成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領導小組,牽頭制定《長豐縣建設新能源汽車產業強縣行動方案》,做到“一個項目、一個專班、一抓到底”。今年1-10月份,長豐縣新能源汽車產業產值579億元,同比增長417.2%,產量占全省新能源汽車產量的57.2%。
萬力輪胎生產基地(央廣網記者 徐秋韻攝)
汽車鏈主企業的到來也像磁鐵一樣吸引著全國各地的汽車產業鏈企業匯集合肥。位于長豐縣崗集鎮的合肥萬力輪胎有限公司,是全國最大的子午線輪胎出口企業——萬力輪胎在長豐縣建成投產的一家子公司。“通過給整車廠做配套,今年我們的營收估計能達到18億元。”公司副總經理王曉磊說。
在新能源汽車行業的核心產業——電池儲能領域,長豐正著力搶占行業制高點。1至9月份,全縣簽約了50GWh動力電池及儲能電池合肥基地三期、大型鋁擠電池托盤及汽車冷卻管路系統、年產21kt超高功率石墨電極等項目。同時,以電池、電機、電控“三電”和車規級芯片為招引方向,長豐緊盯長三角、珠三角,洽談對接了知行汽車科技、賽可智能、中科摩通等一批行業內關鍵核心技術企業。
以“首位追求”發力“首位產業”,長豐縣正力爭實現1個千億企業、500億后市場、100萬輛整車、3000億產業規模,成為安徽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的排頭兵。
創新驅動制造業提質增效
長豐(雙鳳)經開區,是合肥北城發展的“火車頭”,長豐縣域經濟的“排頭兵”,也是合肥市“1331”空間戰略規劃中合肥主城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多家國家級、省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在此匯聚,在各自的細分領域,它們都是掌握“核心科技”的領跑者。
泵通常被稱為機械設備中的“心臟”,但泵的制造并不簡單,尤其是在石油化工領域廣泛應用的沸騰泵,因它的制造難度大、技術含量高而被稱為“神泵”,曾經長期依賴進口。位于雙鳳經開區的合肥華升泵閥股份有限公司研發了首臺國產沸騰泵,成為世界上第二家能生產沸騰泵的企業,造價卻僅為進口泵價格的11%,打破了該設備長期被國外壟斷的局面。
多家國家級、省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匯聚長豐(央廣網記者 徐秋韻攝)
記者在華升泵閥的研發車間看到,一款“體型”方正、身材秀氣的機器人正在四處“巡檢”。近年來,華升泵閥實施數字化轉型,公司產業鏈由單一制造業向智能化管控增值延伸,研發了數字化管控平臺和智能防爆巡檢機器人。“智能防爆巡檢機器人對泵的運行狀態進行監測和診斷,數據實時上傳,對潛在故障進行預判和報警,減少安全事故的發生。”公司科研管理部負責人許允說。
同樣位于長豐縣的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安徽舜禹水務股份有限公司自主開發和應用出“節能錯峰智慧供水系統”,有效解決高峰期搶水問題,并通過錯峰供水實現錯峰用電。
今年,長豐縣新增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家,省級“專精特新”企業62家,累計擁有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6家,省級“專精特新”企業126家。“長豐縣流體控制及設備制造”產業集群獲得2023年度國家級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稱號。
“下一步,我們將‘培引’并重完善產業鏈條,繼續深化‘畝均論英雄改革’,積極實施創新驅動、項目帶動、產業牽動,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綠色化為導向,努力推進制造業轉型升級。”長豐縣相關負責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