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滬蘇浙皖林業部門扎實推進長三角林業一體化高質量發展聯席會議在上海召開。會議審議通過《長三角長江水系生態廊道建設保護專項規劃編制大綱》,提出構建“一核一帶多廊多點”生態廊道建設保護空間,探索跨省域生態廊道共同保護建設。
生態廊道是一種景觀生態系統的空間類型,它連接空間分布上較為孤立和分散的生態景觀單元。物種通過這條“走廊”擴散、遷移和交換,生態廊道也成為構建區域“山、水、林、田、湖、草”完整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對生態廊道重要節點的打造,到2025年長三角將初步實現長江干流生態廊道省級貫通。
山水相連、河湖相通、生態相依,自然地理條件形成的生態區域和人為設置的行政區劃有明顯區別,但是我國的環境保護體制卻是以行政區劃為基本單位設計的。這就導致一旦跨區域的環境受到污染、生態遭到破壞,往往出現污染者不是受害者、受害者沒有管理權、事發后信息交流成本高等諸多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強調,面對突出生態環境問題,要強化目標協同、多污染物控制協同、部門協同、區域協同、政策協同,不斷增強各項工作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破解生態環境區域治理困境,任何地方都不能自掃門前雪,需要從治理“獨角戲”轉變為聯彈生態“協奏曲”,推動跨區域生態環境保護協同治理。
打破行政壁壘,擴大綠色“朋友圈”。河流、山川等自然資源往往涉及多個行政區域,如何厘清邊界責任,消除行政壁壘是困擾很多地區跨界保護的難題。2019年,上海青浦、浙江嘉善、江蘇吳江三地建立“聯合河長制”,打破了三地的行政“藩籬”,開創了區域聯合治水的新局面,繪就江南水鄉全域秀美新圖景。打破“一畝三分地”思維定式,處理好重點攻堅和協同治理的關系,以區域、流域為單元推動實行統一目標、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統一監測、統一措施,著力破解跨界污染協同治理難題,形成區域生態同筑、污染共治、政策共商、發展共促的整體合力。
完善補償機制,激發生態保護主動性。生態保護補償是基于“受益者付費”原則的環境經濟政策,是我國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很多重要生態功能區是生態脆弱區,需要限制開發。這些地區為保護生態犧牲了一定的發展機會,受益地區理應為其提供補償。早在2012年,安徽、浙江兩省實施的全國首個跨省流域生態補償試點在新安江流域啟動。按照“誰受益誰補償、誰保護誰受償”原則,如果考核斷面年度水質達標,浙江每年對安徽進行資金補償。若不達標,安徽將給浙江進行補償??此啤八|對賭”,實則“雙向奔赴”。在生態補償機制保障下,不僅新安江下游水質大大改善,也帶動黃山等地旅游、生態農業等產業發展。在總結成功經驗基礎上,加快完善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分類補償與綜合補償統籌兼顧、縱向補償與橫向補償協調推進、強激勵與硬約束協同發力的生態保護補償制度。鼓勵生態保護地區和受益地區之間探索對口協作、產業轉移、人才培訓、共建園區等補償模式,讓上游地區擺脫單純依靠資金補償的局面,實現保護者與受益者之間良性互動,促進生態“高顏值”加速轉化為經濟“高價值”。
數字賦能,為協同治理提供“最強大腦”。過去由于生態環境數據信息在區域、部門、單位之間共享不夠,導致生態環境治理一定程度上存在碎片化現象,一些地方生態環境治理中“反復治理、治理反復”問題較為突出。當前,我國數字經濟蓬勃發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技術與各行業加速融合,日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底座”。搭建生態環境數據“一張網”,打破數據壁壘,實現數據互聯,夯實生態環境治理模式從切塊式、片段化向協同式、整體性轉變數據基礎。例如,在長江大保護中,相關部門通過構建“從青海到上?!比饔蛏鷳B環境天地一體化監管監測網絡,搜集和整理長江流域海量生態環境數據,為實現“一江碧水向東流”提供了重要技術保障。全面匯集環境質量、污染源、排污口、生態環境功能區劃等環境數據,以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互利共贏推動區域生態環境協同治理、精準治理、整體改善,讓數據“跑”出大價值。同時,強化自然資源、水利、氣象、能源、農業、林業、交通等領域數據聯通,推動多源數據融合。
行政有區劃,環保無邊界。生態治理從“各管各”走向“聯合治”,由“分段治”實現“全域治”,不斷繪就美麗中國新圖景,讓青山綠水底色更濃更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