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歙縣汪滿田村百姓扎魚燈、舞魚燈。 本報記者 潘 成 攝
在西溪南古村落蔓園見山·歸隱民宿,游客們正圍坐暢聊。 本報記者 潘 成 攝
航拍的徽州古城。 本報記者 潘 成 攝
黃山是一座山、更是一座城。黃山是徽文化的發源地,更是安徽的亮麗名片。
如今,借助建設大黃山世界級休閑度假旅游目的地的“東風”,這里開啟了高質量發展的“新路”。記者在連日采訪中感受到,這里依托豐富文旅資源,帶動新興產業發展,盡情鋪開一幅產業豐美、環境優美、鄉村純美、社會和美的美麗黃山新畫卷。
智能加工
助“祁門香”愈加濃烈
祁門紅茶為世界三大高香茶之首,中國傳統十大名茶中唯一的紅茶珍品。自1875年問世以來,祁紅以香高、味醇、形美、色艷“四絕”馳名于世,無數人追逐著“祁門香”。如今,祁紅在傳承古法制作工藝基礎上實現創新,持續“香飄四海”。11月30日,記者走進位于祁門縣平里鎮的祁門紅茶產業集團生產基地,探秘現代生產工藝如何最大限度保留祁紅最原始的“祁門香”。
走進祁門紅茶集團生產車間,記者發現,一條“祁紅天路”貫穿祁紅初制、精制車間之間,連接著祁紅各個生產過程,源源不斷輸送著茶葉,現代化的生產設備取代了以往純人工操作。
“這條‘天路’是我們自主研發的,并于今年4月首次完成春茶加工生產。”祁門紅茶集團董事長、總經理姜紅說。
姜紅介紹,“祁紅天路”生產線實現了從鮮葉到成品茶的全流程不間斷作業,配備全自動無塵包裝車間,在包裝分揀、裝卸搬運中運用5G及機器人技術,使得祁紅生產實現清潔化、自動化、智能化。同時,該生產線突破了工夫紅茶現在加工中時間的瓶頸,茶葉的萎凋、揉捏等過程都由5G智能所控制。
“通過這樣的流程再造,將原先長達3個月的茶葉加工時間縮短至13小時,為我們的紅茶在市場競爭中贏得主動。”姜紅表示,從一張手繪的A4設計圖紙到生產線全線開機,祁門紅茶集團僅用了8個月。新的生產線使得茶葉實際出茶率比傳統工藝提高5%,內含營養成分保存穩定性同步提高。
為了吸引更多年輕人喝茶,姜紅又帶領團隊開發了符合年輕人口感的調制茶——“祁紅奶茶”。“只需根據我們提供的配方,在調制茶里加入牛奶、果汁、咖啡等飲品,一杯風格多樣的‘祁紅奶茶’就出爐了。”姜紅告訴記者,該集團已在黃山、合肥、北京等地開設品飲店,后期還會考慮和外企合作在海外開設品飲點。
據了解,當前,祁門縣以祁門紅茶集團為龍頭,探索“國有資本+茶企(合作社)+茶農”共享發展模式,引導更多要素資源向祁紅產業聚集。如今,該縣有茶園19萬畝,茶農10萬人,茶葉加工企業637家。2023年全縣茶葉產量7567噸,茶農人均收入7200元,目前綜合產值59億元。祁紅已然成為助力當地鄉村振興最重要的支柱產業。
技能傳承
讓徽派古建煥發新活力
黃山市古稱徽州。徽州之美,不僅美在山水,也美在建筑。一千多年前,勤勞智慧的徽州先民靠山采形、傍水取勢,創造出了風格獨樹一幟的徽派古建筑。如今,徽派建筑技藝,包括徽派建筑、木雕等,已成為徽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11月30日,記者在黃山高新區的徽派建筑產業園區看到,這里有很多從事徽派建筑生產、徽派建筑修繕的企業,工作人員正在拿著刨鋸斧錛鉆鑿等傳統木工工具,對木料或刨或鋸,或用現代機器設備對木料進行加工,對建筑園內的徽派建筑進行修繕。經過修繕,這些徽派石雕、牌坊、亭樓等栩栩如生地展現在公眾面前。
“這些古建筑的建筑修繕花費了數月,整個建筑流程完全遵循仿照古徽州建筑的古老記憶,這對于建筑工人的技藝要求很高。”徽派建筑產業園相關負責人王輝明告訴記者,這片徽派建筑產業園將于明年落成,屆時這里將成為黃山高新區重要的徽派建筑群。
黃山公輸堂文化發展有限公司位于黃山高新區,專業服務于傳統古建筑木構件加工制作安裝,并面向全國市場提供古建筑設計施工、半成品、成品木構件加工制作及安裝服務。當天下午,記者走進該公司實地了解。
“工人們正準備將雕刻好的木質橫梁運輸到前方建筑產業園里,都是純手工雕刻。”該公司負責人程忠平說。
在徽派古建中,不僅要運用現代科學技術設備,更要注重傳統建筑手工技藝的傳承。近年來,黃山市大力支持徽州古建技藝的挖掘提升和技能人才培育,深挖徽州古建的文化資源,扶持相關文旅產業發展。深入實施徽州古建筑保護利用工程,制定出臺《黃山市徽州古建筑保護條例》等多部文件,開展徽派建筑數據庫項目建設,對全市范圍內各時期徽派建筑信息進行數據化采集,為木雕、石雕等徽派古建建造技藝傳承提供技術指導。
“如今掌握傳統技藝的木工、石雕等工人格外受重視,給出的待遇也高,月薪有1萬多元。”黃山市住建局徽州古建保護修復項目負責人秦小偉介紹,如今該市從事徽派建筑生產、徽派傳統建筑修繕的企業有245家,徽州古建技藝工匠有1.4萬余人,這些能工巧匠很多是國家或省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現在,黃山市生產出來的石雕、木雕、磚雕,以及石質牌坊、門樓甚至整體結構的徽派建筑遠銷省內外。此外,黃山市還大力實施徽匠振興工程,培養了一批能工巧匠,為徽派古建的保護、修繕提供了大量的“土專家、田秀才”。
文旅融合
產業發展增添新動能
黃山,最亮麗的名片是山水,最厚重的底蘊是文化。山水與古村、老街、民居交相輝映的新安畫卷令無數游客流連忘返,蝶變新生的古村、老街也同樣引人駐足。
11月30日晚,記者行走于屯溪老街,老街上的店鋪密密麻麻,有賣黃山燒餅、毛豆腐、文房四寶……夜晚伴隨著絢麗多彩的燈光,讓這條古色古香的老街煥發新的活力。
屯溪河街位于屯溪老街的南側,作為屯溪老街綜合提升工程重點項目之一,河街于2022年10月開街。一年多時間過去了,這里已成為當地商業市場的“明星”街區,成為屯溪區新安江濱江夜游打卡地。
“站在河街眺望新安江,屯溪老城燈光璀璨,倒映水中,景色宜人。”屯溪區文化旅游體育局副局長吳哲明介紹,屯溪河街是屯溪老街業態補充的重點項目,這里延續著屯溪老街歷史文化街區風貌,依托濱水臨江特色場域,復建魚埠頭、陽湖渡及鹽埠頭,再現河街、碼頭的人文風情。
自啟動屯溪河街提升改造項目以來,河街傳承老街文脈,保留屯溪老街原有徽州建筑風貌的同時,也修繕了一些基礎設施。河街依托濱江優勢及夜間光影效果,打造了可觀、可賞的文化旅游街區,點亮了屯溪夜經濟業態新場景,釋放出文旅經濟的強大活力。
西溪南古村落位于黃山市徽州區西溪南鎮,距今有1200年歷史,現保留明清建筑100多幢,擁有獨具特色的水利遺產、園林建筑等文化遺存,被譽為現實版的“綠野仙蹤”。12月1日,記者走進西溪南村,實地探訪這座古村如何將傳統建筑活化利用,讓傳統村落發展成為鄉村振興的“活細胞”。
西溪南古村落位于豐樂河南岸,穿過古老的平板橋,一排排徽派建筑錯落其中。記者走進一家名為“溪邊文苑”的茶吧,品味冬日時光的悠閑。
“坐在這里可以點上一杯茶,還可以參與手工制品的創造,晚上舞臺也有演出,游客們很喜歡來我們這里轉轉。”“溪邊文苑”茶吧店主黎婷婷告訴記者,自去年開業以來,這里一直是游客的“打卡地”。去年在北京工作的她得知西溪古村有著豐富的文旅資源,憑借多年工作經驗,她帶著團隊來到這里創業,將村里的古建筑重新裝修,開設了她在這里的第一家茶吧。
在西溪南村,像“溪邊文苑”的特色店還有很多。依托古村古建筑重新修繕,這里還建成各具特色的原宿、藝宿58家,打造蔓園見山、釣雪園等網紅打卡點40余處。
“蔓園見山”高端民宿位于古村的十字街,是由兩棟明清老宅改建而成的全新民宿。“一到假期,所有客房都爆滿,有時候實在是供不應求。”蔓園見山項目負責人徐冰介紹,2021年該項目入駐西溪南村時,對院內四棟古宅建筑及周邊園林建筑進行修繕和重建,并在原有基礎上拓展至14間客房和大堂公區以及一座庭院。在這座古建原址上,大量運用傳統工藝及現代技術,將院內多棟建筑進行完美呈現,最大化地保留了原有磚木石雕、曲徑回廊等徽派建筑特征。
“現在很多年輕人回來創業,開民宿、開咖啡館、做研學游,村民們的腰包也越來越‘鼓’了。”西溪南鎮副書記胡劍霖表示,為了讓古村煥發生機,西溪南村在保持原有生態同時,打造了民宿、咖啡館、研學基地等新業態。昔日凋敝的古村如今成為了創業者心中的世外桃源,積極探索傳統村落未來拓展的“升級版”,形成了“傳統村落+民宿”“傳統村落+旅游”等發展新模式。
記者了解到,2022年,西溪南村共接待游客30萬人次,旅游總收入近4000萬元,村集體經營性收入達110.1萬元。(記者 羅曉宇 吳江海 袁中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