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下鄉,是一道世界級難題。
很多人都還記得,2021年東京奧運會開幕式上,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把奧林匹克桂冠獎頒發給了孟加拉國年逾八旬的經濟學家穆罕默德·尤努斯。尤努斯教授致力在孟加拉創辦鄉村銀行,為低收入創業者提供貸款,因而以“窮人的經濟學家”享譽世界。
安徽是農業大省,在促進金融下鄉上探索出可行、可復制的路徑,是全面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的一道必答題,也是金融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高質量服務的重要課題。
那么,安徽正在走一條什么樣的金融下鄉之路?
文|何 珂
年末歲尾,冬小麥正蓄積著拔節生長的力量。
淮南市鳳臺縣楊村鎮,曾經的一塊塊“巴掌田”已經集中連片,耕種更集約,管理更智慧,當地百姓對來年的豐收也有了新的憧憬。
這受益于金融下鄉提供的資金支持。長期以來,農村都是金融服務體系中相對薄弱的環節。那么,如何提升金融支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能力和水平?
江淮大地廣袤的農田里、恬靜的村落中,正在悄然發生變化。
農田種子當優先
在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的道路上,農業經營主體“小”“散”“弱”的問題一直存在,金融服務如何破題?
11月,安徽省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中國人民銀行安徽省分行、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安徽監管局等六部門聯合印發《加快金融下鄉支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實施方案》。
農業強,首要是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必須強。
安徽此次出臺的《實施方案》明確,加大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生產金融支持力度,推進金融機構與農資生產、供銷等產業鏈各環節生產經營主體對接,滿足化肥、農藥等農資生產、采購周轉資金需求。
糧以土為本。通過高標準農田建設,將小塊田集中連片,配合現代化機械設施和智能管理,不僅能夠極大促進農業現代化、保障糧食安全,更能助力農民致富增收。為此,農業農村部在2021年的《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中提出到2030年建成12億畝高標準農田的目標。
精準滴灌,安徽提出優化農田建設融資模式,積極爭取政策性銀行農田建設和耕地質量提升貸款規模,每年累計投放達到60億元。加強農業生產托管金融服務,引導金融機構與托管服務組織深化合作,推廣“服務主體+銀行+保險+龍頭企業”等融資模式,創設土地托管貸、訂單融資貸等專屬信貸產品,通過保險保障等方式,發揮綜合金融優勢支持農業生產托管。
種業是農業的“芯片”。種業科技的自立自強在創新研發初期、商品化階段離不開金融的支持。對于種業企業來說,知識產權難以定價,融資難是其主要原因之一。
《實施方案》提出,深化金融支持種業振興專項行動,為種業陣型企業“一企一策”制定融資計劃,為“育繁推一體化”企業經營模式開發定制金融產品,加強種業供應鏈金融服務;持續完善種業企業名單庫,全量納入省綜合金融服務平臺“種業專區”,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為專區內企業單設信貸規模、提供利率優惠并開辟綠色服務通道,到2025年底,“種業專區”對接貸款余額達到10億元。
鄉村產業得讀懂
從“百億”邁向“千億”,安徽正在加快實施“秸稈變肉”暨肉牛振興計劃,推進秸稈資源過腹轉化增值,助推肉牛產業發展。
記者在走訪中發現,與禽類不同,肉牛養殖周期較長,對資金的需求周期也相應更長,而傳統的流動資金貸款一般只有1年。
如何優化肉牛產業金融服務?《實施方案》提出,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將育肥牛貸款期限延長至2年至3年、基礎母牛貸款期限延長至3年至5年,建立肉牛信貸統計機制,推動肉牛貸款規模與產業規模相匹配;設立肉牛保險,提高保險保額,公平合理擬定保險費率。鼓勵有條件的地區設立肉牛產業風險補償基金,對肉牛“活體貸”風險進行補償。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金融服務要匹配產業特點。”業內專家指出,“農村有很多特色產業,比如皖北的肉牛產業、皖西的白鵝產業、皖南的預制菜產業等,這些產業各具特點、信貸需求不同,貸款額度、期限、還款方式均有差異。”
針對白鵝產業的特點,《實施方案》也提出,要探索適合白鵝養殖特點的活體價值評估、抵押物監控方式,擴大白鵝活體抵押貸款規模;拓寬白鵝產業經營主體抵押物范圍,推廣養殖設施、加工設施抵押貸款;鼓勵有條件的白鵝產業集聚地區設立養殖擔保貸款基金,支持白鵝產業集聚地區開展專項融資對接活動。
現代農業和鄉村特色產業深度發展,涌現出更多全新的農村金融業務需求,樹立金融服務農業全產業鏈思維,將信貸資源嵌入鄉村特色產業鏈條,有助于加強產業振興金融支持。
安徽正聚焦十大千億級綠色食品產業,全面梳理產業鏈龍頭企業和上下游優質中小微企業,形成鏈企名單,推進產業鏈龍頭企業確認名單、應收賬款等信息;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通過增加龍頭企業授信等方式,加大對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支持力度。
“農企”上市怎么破
建設高質高效的農業強省是推動安徽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
數據顯示,截至10月末,全省涉農信貸余額2.567萬億元,同比增長19.87%,高于各項貸款平均增速4.32個百分點;農業保險為953.92萬戶次農戶提供風險保障1740.58億元;農業擔保在保余額386.49億元,同比增長41.92%。
在各方的大力推動下,農村金融體系不斷完善,鄉村已逐步從金融資本“洼地”走出來,投資機會正在涌現。
然而,“行百里者半九十”,引導更多金融資源配置到鄉村振興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需繼續推動健全多層次、廣覆蓋、可持續的現代農村金融服務體系。
在股權融資、債權融資、區域股權市場以及“保險+期貨”創新服務等諸多方面,資本市場如何更好發揮作用支持鄉村振興?
《實施方案》明確要充分運用資本市場工具并設定目標——2023年至2025年農業產業化上市公司新增5家以上。
現代農業是鄉村產業振興的“牛鼻子”工程,培育壯大農業龍頭公司,是推動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支撐。一方面,涉農企業在資本市場上市,將帶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保持產業鏈供應鏈穩定高效;另一方面,涉農企業有廣闊市場,通過資本市場上市,拉動消費,支持開拓市場、擴大內需和增加投資。此外,通過資本市場直接融資及保險期貨,能夠為“三農”保駕護航,促進鄉村振興。
優質涉農企業除了通過IPO、新三板掛牌以及發行債券等方式進行直接融資,亦可通過私募股權投資基金、鄉村振興政府引導基金獲得風險投資和戰略投資資金。
前不久,安徽省綠色食品產業(暨安徽省鄉村振興)母基金在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成功備案,規模83.4億元。
綠色食品主題基金將采用“母子基金架構”運作模式,重點聚焦安徽省鄉村振興建設、“兩強一增”行動及綠色食品產業發展,結合農業農村領域“雙招雙引”,旨在為安徽省引入更多戰略性、標志性、引領性的大項目、好項目,進一步支持安徽省現代農業及綠色食品產業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