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在合肥“中國網谷”,一家企業員工在智慧顯示屏生產線上作業。本報通訊員 解 琛 攝
中安創谷科技園位于“科大硅谷”核心區。本報通訊員 王世保 攝
高校畢業生現場對接會。(資料圖片) 本報通訊員 陳三虎 攝
人才興則發展興,人才強則發展強。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安徽時指出,安徽在科技、教育、人才方面有自己的優勢,要用好這一優勢,下好創新“先手棋”。
牢記殷殷囑托,奮力擔當作為。近年來,我省深入推進人才強省戰略,大力實施人才興皖工程,人才規模不斷壯大、素質大幅提升、結構更趨合理、環境全面優化,推動人才創新成果競相涌現,為現代化美好安徽建設提供堅強人才支撐。
緊盯關鍵變量
全方位培育引進用好人才
實現高質量發展,離不開高“含金量”人才隊伍的支撐。
6月8日,到任安徽不足百日的省委書記韓俊就專題調研人才強省建設,并主持召開座談會,問計于人才,共謀人才強省藍圖。
面對頂尖人才資源短缺的突出問題,我省持續實施院士培養計劃,對院士后備人才給予長期穩定的科研和生活支持,讓他們心無旁騖、潛心科研。
2022年起,我省升級實施江淮戰略帥才計劃,給予頂尖人才頂級支持,對具有戰略科學家潛質的高層次復合型人才,給予“一人一策”精準支持,賦予人財物以及技術路線等方面的高度自主權。
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是支撐創新發展的中堅力量。為把這支隊伍做大做強,我省從“建”和“用”兩個方面發力,省級重點人才工程實施力度不斷加大,“特支計劃”逐步向金融、教育、宣傳文化、基礎研究等領域拓展。
按照“項目+人才”模式,我省先后遴選設立15批518個“115”產業創新團隊,帶動全省設立不同層級團隊3000余個,集聚2萬多名高層次產業人才。
工程師隊伍是制造強省的堅實支撐。我省堅持“誰用人、誰評價”,在全國率先提出工程師人才職稱“八免”政策,做出突出貢獻的工程師可不受學歷、資歷、身份等限制評聘職稱。
服務國家戰略
全面提升人才平臺能級
重大科創平臺,是集聚高端創新資源的戰略支撐,也是引進高層次人才的強大磁場。
目前,我省已有、在建和預研大科學裝置12個,中國科大、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218家“國字號”平臺相繼落戶,特別是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全國首批運行,國家實驗室全國首個掛牌。
做好服務保障的同時,我省最大限度發揮這些平臺作用,先后制定實施科學中心人才“10條”和國家實驗室人才“18條”,提出了人才自主評聘、獎勵性生活補貼等一系列“干貨”“硬貨”,推動高能級平臺相繼成立,成為吸引集聚人才的“金巢”。
依托科創平臺,創新合作方式,是激發人才創新活力的“助推器”。依托科大訊飛公司,組建的首家創新聯合體——智能人機交互創新聯合體,兩年來開放559項人工智能產品、聚集超過398萬個開發者團隊,總應用數超過164.6萬。
類似這樣的創新聯合體,目前我省已有4家,牽頭企業向中小企業開放創新、市場、人才資源,以應用帶創新,以創新促應用。產業創新中企業主體作用充分發揮,省級實驗室、省技術創新中心,一半為高新技術企業承擔;132家新型研發機構中,64%為高新技術企業牽頭組建。
伴隨著人才的成長,各類平臺的能級不斷提升。
目前,安徽累計擁有省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等省級重點科研平臺近3800家,高新技術企業近1.6萬家,高等院校121所,為各類人才成長成才、發光發熱提供舞臺。
聚焦發展所需
打通人才鏈創新鏈產業鏈
在合肥智行光電有限公司技術車間,畢業僅1年多的韋傳杰,正與十幾名資深工程技術人員一起負責設備編程、產線管控等工作。
與很多畢業生不同的是,2022年走出校門時,韋傳杰就已拿到中級工程系列專業技術資格(工程師),與他一起畢業的同學中,還有13人被評為助理工程師、199人被評為技術員。他們均來自馬鞍山學院的“工程師學院”,他們也成為安徽省首批擁有學歷、學位、專業技術職稱“三證”齊全的應屆高校畢業生。
讓產業與人才“雙向奔赴”。我省堅持科教產協同培養人才,暢通人才鏈、創新鏈、產業鏈,實現深度融合、整體聯動。
通過問卷調查,了解到比亞迪、奇瑞、大眾、蔚來、江淮等七大整車企業,以及1100余家規上零部件企業急需緊缺人才崗位超過1.4萬,我省相關職能部門立即行動,強化首位產業人才供給,不遺余力加大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
我省組建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設立人才專項小組,制定支持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建設若干政策,對培養汽車產業人才成效顯著的院校給予專項補助;科技部門抓緊籌建新能源汽車集成技術產業創新研究院;教育部門加快調整學科專業設置,2023年,省內高校新增服務新能源汽車產業專業點118個,本專科計劃總數15.9萬人,同比增加0.9萬人。
快速發展的產業,成為了吸引更多優秀人才集聚的強磁場,也為人才培養提供了新思路。
依托中國科大組建科技商學院,培養一批“懂科技、懂產業、懂資本、懂市場、懂管理”的復合型科技產業組織人才;規劃建設“科大硅谷”,對接科大校友3000多人次,集聚人才超過1萬人。
深化機制改革
用心厚植“養人”沃土
7月7日,全省人才工作大會上,尹同躍等8人獲頒第四屆“安徽省突出貢獻人才獎”。評選表彰突出貢獻人才,是我省完善人才激勵機制的創新之舉,有力營造了重才敬才愛才良好氛圍。
環境好,則人才聚、事業興。聚焦服務人才第一資源,著眼建設“養人”之地,我省在制度環境、生活環境、社會環境上下功夫,努力提供全方位、全過程優質服務,讓人才創新創業無后顧之憂。
從2016年體制機制改革意見、2018年“江淮英才計劃”、2021年人才優先發展意見,再到2023年的“人才興皖”工程,“安徽人才30條”實現了從1.0版向4.0版的迭代更新,推進改革的步伐不斷加快。
敢于向用人單位放權,樂于為人才松綁。各部門制定配套文件120多個,各地出臺政策200多項,形成了上下呼應、相互銜接的制度體系,在職稱評審、薪酬管理等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政策“紅利”疊加釋放,有效激發人才創新創造活力。
聚焦人才評價“破四唯”,我省先后授予122家高校科研院所、8家醫院、19家企業和3家商協會職稱評審權,實現“誰用人、誰評價”。增設技術經紀、科學傳播、快遞工程、文房制作等職稱專業,55類國家職業資格可直接對應相應級別職稱,實現“干什么、評什么”;在合肥市試點開展特殊人才認定,為1458名身懷技能的偏才專才認定層次,實現“干得好、評得上”。
為了吸引更多人才來皖創新創業,安徽探索形成“人才團隊+科技成果+政府參股”模式,先后引進扶持320個高層次人才團隊在皖創辦企業,其中239個成長為高新技術企業、187家入庫科技型企業。同步實施“創業安徽”行動,制定金融支持人才發展“20條”,推出人才投、貸、擔、險等產品,省股權交易中心設立“人才企業專板”,為人才創業提供全周期服務。
2020年7月,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校長潘建偉參與創立的國盾量子成功登陸科創板,成為國內外首個獨立上市的量子通信科技公司,由此帶動全省20多家公司專注量子科技攻關,構建了從實驗室到車間的完整生態鏈條。
“一把手”抓“第一資源”。省委主要領導帶頭當人才的服務員,每位省領導對接2位以上高層次人才,與人才建立“有事就給我打電話”的緊密聯系;省四大班子不光走訪慰問,還通過茶話會、專家國情省情市情研修班和高層次人才專家聯誼休假等活動,定期與人才密切交流,帶動各級領導干部聯系服務專家8000余名。
給予精準服務,解除后顧之憂。我省建設運行“一站式”人才服務平臺,編制高層次人才分級分類目錄,推行“皖事通辦”“江淮優才卡”,為人才出入境、商事金融、住房教育、社保醫療等提供高效貼心的服務,讓人才安心安身安業。
尋覓人才求賢若渴,發現人才如獲至寶,舉薦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科學合理,服務人才竭盡所能……一攬子走心暖心的人才政策持續推出,安徽對人才的磁吸效應正不斷顯現,人才創新創業的動能更加澎湃。
今天的安徽,正在成為養人的天地、創新的高地、人才的福地。
(本報通訊員 皖組宣 本報記者 黃永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