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合肥11月17日電 題:種糧人有了新裝備——安徽推進農業生產信息化一線觀察
新華社記者水金辰、劉美子
掏出手機,姚月剛點開“惠農氣象”App,眼前這片區域環境的氣溫、降水、日照及農田土壤墑情,以及農業氣象災害預報預警等信息一覽無余。“有了這個App,我隨時可以了解到田塊的‘體征’,澆水打藥施肥的時間有了參考,再也不用憑感覺了。”姚月剛說,如今,依托手機推送的數據和解決方案,種田省心了。
初冬時節,江淮大地已基本完成秋種。眼前連片的大田里,用無人機播種的油菜已經探出頭來。姚月剛是安徽省合肥市肥西縣農墾運營管理有限公司種植負責人,這片約1900畝的肥西縣豐樂鎮高標準農田智慧農場目前由他管理。
眼前1米多高的農田溫濕度梯度觀測儀,可以根據作物生長的動態變化調整觀測高度,實現對作物中下部、中上部、冠層上方三個梯度氣溫、濕度和近地裸溫的觀測;一旁的智能氣象觀測站實現對雨量、風向、風速、光合有效輻射等農田小氣候要素實時監測……記者注意到,農業氣象觀測站、蟲情監測儀、農田溫濕度梯度觀測儀等儀器裝備立在田頭。姚月剛說:“這些是種糧人的好幫手。”
立在田頭的農田溫濕度梯度觀測儀。新華社記者水金辰 攝
肥西縣豐樂鎮高標準農田智慧農場是安徽省氣象局推進智慧農業氣象數字化服務的試點之一。它結合涉農部門開展的作物苗情、災情、病蟲情智能監測情況,配套布設作物實景、梯度式農業小氣候、土壤水分與溫度等自動監測系統,融入式實現“土壤—植被—大氣”系統的一體化智能監測。
安徽省農業氣象中心主任琚書存告訴記者,依托“天擎”數算一體平臺,融合網格化氣象監測預報數據,他們研發出小麥赤霉病、水稻高溫熱害等42個農業氣象影響預報及災害風險預警算法。目前,智慧農場可實現農業氣象災害風險預估預警、農事活動適宜度預報、病蟲害氣象等級預報等數字化服務,為智能灌溉、植保飛防、農機作業、災害防控等田管工作提供決策依據。
“智能裝備在高標準農田中的示范應用,正在讓農業生產變得精準化、智慧化。”豐樂鎮副鎮長盛誠說,高科技遠不止氣象精準化服務。在這片農田中,以智慧泵站為總樞紐,通過地下管道與田間30個進排水閘口相連,實現了指尖操控田間水量。“一旦手機提示田間水分異常,只需手指輕點,就可以在家實現閘門啟閉。”盛誠說。
在農業生產中加載智能裝備,正在糧食生產大省安徽多地開展。
在中聯智慧農業股份有限公司的蕪湖峨橋智慧農場,一塊大屏顯示著242萬畝“蕪湖大米”種植田塊的實時狀態。這個稻米(蕪湖)產業互聯網平臺不僅實時顯示每個地塊的作物生長狀態,還提供智能灌溉、施肥管理等多樣化決策服務數據信息。數字化技術賦能的“蕪湖大米”,銷售價格從每斤3元提高至每斤約6元,為農民增收致富提供了科技保障。
在亳州市,譙城區焦魁農機專業合作社2021年探索建設“無人農場”,如今實現對農場設施裝備的遠程控制。依托智能裝備開展自主決策作業,人員在基本不進入農場的情況下就能實現耕種管收全流程精準化作業。
安徽省農業農村廳的數據顯示,2022年,安徽省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6%,農業生產信息化率達52%。“安徽持續推進農業科技創新,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帶動農業生產服務精準化、高效化,支撐現代農業發展,助力打造‘千億斤江淮糧倉’。”安徽省農業農村廳科教處處長縱風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