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家機構入選我省首批科技成果轉化中試基地備案名單,數量居全省第二;在全省三季度“賽馬”中,我市科技創新居全省第三;我市13項科技成果榮獲2022年度安徽省科學技術獎,獲獎數量居全省第五……
一個個數字、一項項榮譽的背后,折射出我市全面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執著和努力。今年以來,我市堅持以高水平創新型城市建設為旗幟性抓手,奮力打造動能強勁的科技強市,全市科技創新保持高質量發展的良好態勢,在激發企業創新活力、優化創新生態上做優做強,交出了“爭上游、居前列”的優異答卷。

企業是科技創新的主體,是推動創新創造的生力軍。今年,我市組織實施科技型企業“雙倍增”行動,出臺科技型企業培育認定管理辦法,健全完善“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科技領軍企業”成長鏈,育強創新主體。今年,我市高新技術企業預計新增近200家,總量突破1000家;全市已獲科技部備案的科技型中小企業達1008家,為去年同期的2倍。
我市圍繞規上制造業企業,開展研發活動“兩清零”專項攻堅行動。目前,全市5億元以上制造業企業無研發機構已清零到位,1億元以上制造業企業無研發活動已清零超90%,全市規上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速達14.4%。
人才是第一資源,科技競爭的根本是人才競爭。我市始終堅持把加強人才隊伍特別是產業人才建設作為競爭之本、轉型之要,多管齊下構筑科技創新“第一動力”。我市對標滬蘇浙,推動人才政策從1.0版到5.0版迭代升級,在原有的“三馬”工程基礎上,新增高技能人才引進“驥馬”工程,進一步加強“卓越工程師”隊伍建設,深化產才融合,構建切合需求的引育生態;發布《馬鞍山市產業高端緊缺人才開發目錄》,共包含產業緊缺崗位183個;連續三年入圍“中國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百強榜單”,排名攀升12個位次。
我市持續發力“才聚詩城高校行”“清北學子馬鞍山行”“百名博士后馬鞍山行”等系列活動,吸引高校學子紛至沓來,在馬6所高校有4352名高校畢業生選擇在馬就業創業,留馬就業率達28.28%。線上搭建“百校千企、才聚詩城”云招聘平臺,面向全國100所高校直播宣傳推介馬鞍山就業創業和人才政策,組織十七冶等重點企業開展“直播帶崗”活動,收到來自全國高校畢業生求職簡歷6.4萬余份。
為著力破解科技型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我市創新推出“科技貸”金融產品,有效推動金融和資本向前端延伸,讓更多有技術、有市場的科技型企業創新不再等“貸”。我市常態化開展院企銀企雙向對接會,實現企業“創新之需”、科研院所“科研之能”、金融機構“滴灌之力”的深度融合。我市上報的“探索科創金融‘五種模式’賦能企業創新發展”典型案例被作為典型經驗在全省推廣。前三季度,我市實現技術合同成交額470.28億元,居全省第二;完成科技貸款328.8億元,同比增長34.9%。
良好的創新生態是保持城市持久競爭力的秘訣。今年,我市修訂完善了長三角科技創新券、研發飛地等專項政策,進一步擴大支持范圍,簡化兌付程序,惠及更多科技型企業。其中,長三角科技創新券試點工作被省科技廳作為典型經驗向全省推介,入選長三角三省一市協同創新十大案例。我市創新服務驛站增添全新的科技服務內容,擴大科技資源數量,豐富科創資源品類,提升科創資源配置的精準化及效率。此外,全面簡化市級創新政策申兌程序,市級認定類獎補政策已全部列入“免申即享”。
科技成果轉化不僅體現在數據上,更體現在合作項目的水平和層次上。今年以來,我市組織和參與重大科技要素對接活動12次,31項重大產學研合作項目分別在中國(安徽)科交會、南京都市圈創新合作大會現場簽約,高水平舉辦“雙創匯”長三角科技合作交流專場活動。推動市與中科大簽訂鯤鵬計劃協議,與北京科技大學、東南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簽訂戰略合作協議,上海研發公共服務平臺在三縣分別建立滬馬創新服務驛站分站點,推動安工大(含山)技術轉移中心掛牌運作。1至9月,全市技術合同成交額470.27億元,其中吸納額283.31億元,總量均居全省第一。
記者 楊正文 通訊員 蔣李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