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上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親切會見全國“楓橋式工作法”入選單位代表,向他們表示誠摯問候和熱烈祝賀,勉勵他們再接再厲,堅持和發展好新時代“楓橋經驗”,為推進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建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全國“楓橋式工作法”單位是由中央政法委在全國范圍內進行評選,共評出104家單位,安徽省蕪湖市鳩江區沈巷鎮“三問”工作法、桐城市人民法院“六尺巷六步走”工作法、馬鞍山市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導、解、防”工作法位列其中。6日上午,三家單位代表受到習近平總書記親切會見。
01
“三問”工作法
預防化解征地拆遷矛盾蕪湖市沈巷鎮位于皖江江北新興產業集中區建設的前沿陣地,征遷項目多,任務重,時間緊。征遷過程中,各類矛盾風險易發多發,為將矛盾糾紛就地化解,該鎮創新“三問”工作法,將傾聽群眾意愿、紓解矛盾堵點、保障群眾權益作為解決問題的關鍵,把矛盾糾紛預防化解貫穿征地拆遷工作始終,取得明顯效果。
破解征地拆遷的難題,首先要找準突破口,了解村民需求。沈巷鎮將群眾意愿作為首要之問和征遷工作的“第一前提”,確保行政決策與群眾意愿相向而行。黨小組長、村民組長、網格員、鄉賢等利用人熟、地熟、情況熟的優勢,深入摸排擬征遷地塊實際現狀、歷史遺留問題等情況,為決策提供依據。針對財產繼承、土地歸屬、拆遷補償等群眾普遍關心的重點問題,堅持普法說理走在前,線下入戶“面對面”的原則,上門提供法律咨詢和服務,用心用情以案釋法。此外,沈巷鎮還通過居民微信群“鍵對鍵”向群眾廣泛宣傳拆遷相關法規政策,最大限度爭取群眾認可、避免矛盾糾紛。為確保拆遷的順利進行,沈巷鎮創新開展模擬征遷,工作人員根據群眾實際需求,對補償方式等進行評估測算,模擬簽約率超95%才啟動正式征遷。
隨著征遷工作的展開,遇到的問題和矛盾也會逐漸增多,此時,沈巷鎮將“如何疏通堵點”作為第二問,并以此作為征遷工作的“第一要務”,確保征遷過程平穩順暢。該鎮黨員干部充分發揮“領頭雁”作用,帶頭簽協議、交鑰匙,并及時依政策兌現“先交房先選房”“先交房多補償”等獎勵政策,讓群眾聽到的政策變成看到的“好處”,起到“徙木立信”“帶動一片”的效果。針對因權屬、補償、分配引發的集體資產、鄰里、家庭等矛盾糾紛,各村“兩委”采取“板凳議事”等形式,召開村民小組議事會,讓“群眾自斷家務事”“群眾家事群眾評”,有效預防化解“兄弟成仇”“鄰里反目”等矛盾糾紛30余起。
征遷效果如何,還要再“問”群眾滿不滿意,這也是征遷工作的“第一目標”。沈巷鎮各村(社區)依托居民微信群,常態化跟蹤群眾安置過渡期情況,及時通報補償落實及安置房交付進展,累計幫助200余戶困難群眾申請到公租房或落實租房補助。對于群眾反映安置過渡期就業及子女就學等問題,及時與上級人社、教育部門聯動解決,確保群眾“征”得放心、“等”得安心。為嚴肅征地拆遷工作紀律作風,沈巷鎮堅持系統治理、以案促改,防止征遷后因“同地不同價”“同人不同法”等引發次生矛盾風險。據了解,2018年以來發放安置房450套、各類款項2142.84萬,均未發生違紀違法問題。矛盾糾紛化解并非一朝一夕,需要久久為功。沈巷鎮依托鎮綜治中心,整合征遷辦、信訪辦、司法所、人民法庭等力量,設置“征遷糾紛工作室”,全天候、一站式兜底受理征遷衍生的婚姻家庭、經濟債務等各類矛盾糾紛,同時建立跟蹤回訪機制,避免“一拆了之”“一簽了之”,確保群眾權益依法保障到位。
02
“六尺巷”六步法
走出矛盾化解新路徑
“一紙書來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這是清代名相張英在面對家人與鄰居建墻糾紛時寫下的回信。寥寥數語卻化干戈為玉帛,“六尺巷”的故事也廣為傳頌。
新時代,桐城市人民法院孔城法庭將“六尺巷”典故運用到司法實踐中,以“和”文化感化人,化解大量矛盾糾紛。2015年孔城法庭又將“六尺巷”精神融入訴訟調解,提出“六尺巷”調解工作法,并提煉出“聽、辨、勸、借、讓、和”六步法,設立了安徽省第一個“六尺巷調解室”,有效紓解“案多人少”的矛盾。
“六尺巷”調解工作法不是遇到糾紛,搬出典故雙方就能握手言和,它的實質內容是,承辦法官通過運用“聽、辨、勸、借、讓、和”六步法,融理于情,將六尺巷典故蘊含的“讓”“和”精神貫穿其中,幫助雙方化解矛盾。在這六步法中,聽是基礎,不僅用“耳”聽,了解前因后果和雙方訴求,還用“眼”聽,觀察當事人狀態,判斷矛盾糾紛的激烈程度,更用“心”聽,切準矛盾的根源、癥結、爭議焦點,以便有的放矢、對癥下藥。矛盾調解的過程中,法官不是平鋪直敘地進行勸解,而是將鄉言鄉語、鄉風鄉俗、鄉情鄉義融入其中,以法為據講法理,以理服人析利弊,以情化人消隔閡,最終不僅案結事了,更化解矛盾、修復關系。
如今,在安慶市委政法委推動下,桐城市對“六尺巷調解法”內涵、外延不斷進行升級,以“謙和禮讓、知進退、和為貴”為切入點,從訴中調解延伸至訴前調解,從司法調解擴展至人民調解、行政調解,構建多方參與、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協調聯動的多元化解體系。桐城市設置了六尺巷調解室300余處,選聘專兼職調解員1500余人,法院新收民商事案件數同比下降15.6%、萬人成訟率同比下降16.3%,大量矛盾糾紛化解在市域。
03
“導、解、防”三字經
破解醫患矛盾
醫療糾紛專業性強、訴賠金額高、化解難度大。而醫療機構是否存在過錯,往往需要通過司法鑒定作出判斷,法院審理時間較長。以前,解決好一起醫療糾紛,對醫院、患方及家屬來說,可能都是“腦殼痛”的事。但如今,在馬鞍山“導、解、防”機制下,發生醫療糾紛后,第一時間從醫院轉移至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以下簡稱“醫調委”),醫院不僅能盡快恢復正常醫療秩序,患者也能有專門的調解機構幫助處理矛盾糾紛。
所謂“導”,即樹導向,暢通主渠道。醫調委是專門處理涉醫療糾紛的調解機構。為增強醫患雙方對醫調委的認同感,樹立“醫療糾紛化解找醫調委”的社會導向,馬鞍山市出臺系列規范性文件,為醫調委調處醫療糾紛提供制度保障,明確索賠金額超過1萬元的醫療糾紛,必須申請醫調委調解。聚焦醫患雙方在病情認知、醫學知識、醫療服務規范等方面的信息不對稱問題,通過咨詢答疑、一線宣講等方式,及時主動對接群眾,有針對性地釋法明理,贏得信任。現在,群眾主動申請醫調委調解的醫療糾紛逐年遞增,2021年以來調解數占醫療糾紛數在80%以上。
所謂“解”,即專業解,彰顯公信力。馬鞍山市明確“用專業的人干專業的事”的工作思路,選聘10名專職調解員和113名醫學、法學專家組成專業團隊,設立法律、醫學2個專家咨詢委員會和4個專業調解組,每組配備具有醫學、法學等專業資質的調解員,為醫療糾紛化解提供強有力的專業支撐。調解過程中,醫調委堅持依法依規按政策調處,按照準司法程序,做到受理、調查、評估、定責、協議等環節公開透明,彰顯公平公正。在成功調解的1157件糾紛中,“零賠償”214件,確認醫療機構有過錯的全部履行到位、無一反復。全市“賴床”“醫鬧”事件由2010年前的年均約40起,下降至近五年“零發生”。
所謂“防”,即促防范,助力控源頭。對于可能引發極端案事件的重大醫療糾紛,采取“一線工作法”,第一時間選派調解員深入現場開展工作,及時穩定患方情緒、緩解對立局面,引導進入調解渠道。每處理一起糾紛,醫調委均及時向醫療機構反饋意見,發出風險提示單10余份,提出防范建議50余條。在日常工作中,定期編寫糾紛處置案例匯編,組織上門送教、入院巡講,提升醫護人員風險防范意識水平。每年發布醫療糾紛調解工作年度分析報告,并配合衛生健康行政部門定期召開醫療糾紛分析會,提出管理建議并協助依法處置醫護人員醫療行為不規范問題21件次,從源頭上預防減少醫療糾紛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