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do id="owmae"><xmp id="owmae">
  • 您的位置: 馬鞍山新聞網 > 本網關注 > 正文

    加快建設“七個強省”系列特稿④|農業:高質高效強根基

    2023-11-02 11:51:49 來源:安徽日報

    要錨定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農業強國的戰略目標,以處理好農民和土地關系為主線,加快補齊農業農村發展短板,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打下堅實基礎。

    ——2023年7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次會議上的講話

    ■ 江淮大熟,不僅是安徽的“壓艙石”,更為“端穩中國飯碗”貢獻安徽力量。以800億斤為新起點,一個千億斤江淮糧倉正在崛起。

    ■ 作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格局中的農業大省,安徽具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和市場優勢,做好“三頭三尾”大文章,是建設農業強省的必答題。

    ■ 從治理方式到鄉村面貌再到文化生活,場景切換之間,一個不同于傳統印象的安徽鄉村,正在蝶變成長。

    ■ 安徽始終站在農村改革的潮頭,也持續從改革中汲取動能,為全國貢獻智慧,而一次次改革實踐也不斷詮釋安徽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和改革勇氣。

    觀察每一項重大戰略的實施,都能觸摸到時代的脈動。

    2月13日,早春時節,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公布。文件聚焦“加快建設農業強國”,作出系統和明確部署。

    “重大機遇!”從事農業的人們奔走相告。“下一個十年屬于農村!”有人這樣斷言。

    “強國必先強農,農強方能國強?!边@是基于世界發達國家發展經驗和基本國情的判斷。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農業強國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根基。

    從“奪取脫貧攻堅的全面勝利”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也不能少”的承諾,再到吹響農業強國的號角,新的歷史節點上,這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必然要求。

    這樣的判斷和要求,對有著2400多萬農村人口的糧食主產省安徽,同樣如此。

    錨定高質高效的農業強省建設目標,省委十一屆五次全會強調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決扛穩糧食安全責任,打造長三角乃至全國重要的“糧袋子”“菜籃子”“大廚房”,加快建設彰顯徽風皖韻的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吹過田野的風,都是豐收的味道。從這個金色的秋天出發,安徽將在逐夢農業強省的征途上,抒寫濃墨重彩的新篇章。

    糧食,還是糧食

    “十三五”末,安徽糧食產能站穩了800億斤臺階,總量躍居全國第四位。每年凈調出優質糧超200億斤

    “再也不剩飯了!”

    不久前,第43個世界糧食日之際,合肥市萬慈小學安排農耕研學,講解農業生產簡史,讓小學生們懂得“糧食來之不易”。

    70歲的安徽人劉奇,是知名“三農”專家。“安徽農業之大在糧,從大到強首要問題也是糧?!痹谒磥?,觀察和解讀安徽發展,“扛穩糧食安全責任”必須置于重中之重。

    2022年,中國糧食總產已連續8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在安徽,糧食總產達820.02億斤,再創歷史新高。

    “這樣的數字讓人心安?!眲⑵嬲f。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始終是建設農業強國的頭等大事?!笆冀K”與“頭等大事”,擲地有聲的兩個關鍵詞,深刻詮釋了保障糧食安全與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內在邏輯關系。

    “建設高質高效的農業強省,要求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決扛穩糧食安全責任?!笔∥粚梦宕稳珪鞔_要求。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這個觀念深入人心。

    10月28日,利辛縣孫集鎮梁營社區農機手在收割水稻。劉勤利 紀靜靜 攝

    為什么是糧食?

    從全球著眼,凡是農業強國,無不是糧食產銷大國,強大的農產品和糧食供給能力是顯著特征。有學者研究工業化國家農業政策框架,發現美國、日本等13個發達國家中,有11個國家把安全、可靠、穩定、充足的食品供給作為其農業政策基本目標。

    對14億人的中國來說,更是如此。

    漫長的饑荒史,讓中國人對“吃飽”的追求深入靈魂,英國人見面聊天氣,中國人寒暄“吃了嗎”。事實上,真正“想吃白面就吃白面”的日子,從小崗村人按下紅手印算起,還不過短短幾十年。

    “誰來養活中國?”

    1994年,美國學者萊斯特·布朗提出了這樣一個疑問。他甚至認為,中國糧食缺口將導致全世界糧食短缺和糧價暴漲,造成全球性糧食危機。

    萊斯特·布朗先生武斷了。如果來今天的安徽,他一定能找到滿意的答案。

    黨的十八大以來,安徽全面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嚴格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始終把保障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作為頭等大事來抓,落實中央各項支持糧食生產的政策舉措,加大改革和投入力度,引導農民多種糧、種好糧。

    眼下,安徽秋糧收獲到了尾聲,豐收已成定局,全年糧食有望“二十連豐”。

    “中國人要把飯碗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裝自己的糧食。”這是我們的回答!

    江淮大熟,不僅是安徽的“壓艙石”,更為“端穩中國飯碗”貢獻安徽力量?!笆濉蹦不占Z食產能站穩了800億斤臺階,總量躍居全國第四位。特別是每年凈調出優質糧超200億斤,為南方唯一的凈調出省。

    讀懂這些數據,就能讀懂建設農業強省的重大意義。

    與產量提升相比,質與效的變化更引人關注。

    加快建設農業強省,要著力轉變發展方式,緊緊依靠科技創新和提高勞動者素質,推進集約化內涵式發展,改變勞動生產率偏低的現狀。

    一言以蔽之,就是要“高質高效”。

    2016年以來,安徽全面推行“按圖索糧”和訂單化生產,通過發展優質專用糧,直擊供需錯位的痛點,破解種糧效益低問題。去年,全省通過發展優質專用糧帶動農民增收超60億元,優質小麥和水稻種植比重均超過六成。

    這種行之有效的方式,已在全國推廣。

    牢牢抓住種子和耕地兩個要害,全省建成高標準農田超6000萬畝,占耕地面積的72%;糧食作物良種基本實現全覆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6%;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83%,以“機械化融合數字化、信息化”為主要特征的生產工具正在普及,以組織化、全產業鏈等為方向的生產模式調整,推動安徽農業脫胎換骨。

    這樣的場景令人振奮:在亳州譙城區,種糧大戶焦魁的收割機駕駛室空無一人,數字技術帶來的無人農場走進現實;在長豐縣,田峰的草莓大棚里,物聯網實現手機端的種植管理……

    近日,合肥市包河區大圩鎮的數字化種植工廠里,工人將番茄苗“種”在生長架上。程兆 攝

    一個農業強省的面目正在清晰起來。

    一個更宏大的規劃正在醞釀。省委十一屆五次全會提出,加快推進千億斤糧食產能建設行動。安徽省正加快編制規劃,謀劃一批重大工程和工作抓手,通過提單產、穩面積、減損耗,力爭到2035年全省糧食產能穩定在一千億斤以上。

    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

    1998年到2003年,安徽糧食總產徘徊不前,到2005年,小麥單產甚至低于全國平均水平10公斤。這一年4月的一天,一封3600多字的長信擺到了時任副省長趙樹叢的辦公桌上。信中是一份“安徽小麥5年增產50億斤”的方案。寫信人是當年已76歲的安徽農業大學老教授胡承霖。

    以此為起點,安徽啟動實施“小麥高產攻關”等糧食三大行動。2022年,安徽小麥單產已超出國家平均水平;糧食總產從2004年的全國第七位躍升至現在的第四位。

    輕舟已過萬重山!

    以800億斤為新起點,一個千億斤江淮糧倉正在崛起。

    一篇大文章

    上半年,全省農產品加工業總產值達9021.9億元,同比增長15.9%;全省綠色食品十大產業全產業鏈總值達到5951.3億元

    “頭尾呼應”,正成為安徽農業發展的熱詞。熱詞背后,傳遞出安徽農業產業體系縱深發展的規劃與未來發力方向。

    9月23日,2023年中國農民豐收節全國主場活動在蕪湖舉辦。省委書記韓俊在致辭中說,安徽要加快打造“千億斤江淮糧倉”,扎實做好“糧頭食尾”“畜頭肉尾”“農頭工尾”增值大文章。此前,7月21日舉行的全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現場會,同樣聚焦這篇“大文章”,要求打造長三角乃至全國重要的“糧袋子”“菜籃子”和“大廚房”。

    這篇“大文章”為何如此重要?讓我們到懷寧縣看看。

    在安徽,每兩顆藍莓就有一顆產自懷寧。

    1998年,省農科院的專家帶著幾株藍莓苗,在懷寧縣園藝場試種。20多年后,“小苗”已繁育出198家規?;N植企業,年產藍莓超3萬噸,占全省一半,是長三角最大的藍莓種植區。

    種只是第一步,“長鏈”才能“善舞”。

    建成年產8噸藍莓花色苷提取生產線、10家藍莓深加工企業年加工能力達7萬噸、建成藍莓成果展示中心及物流電商中心、舉辦藍莓文化旅游節……產業鏈不斷延伸,懷寧縣把小藍莓做出了50億元大文章。

    顯然,“頭尾呼應”,核心在“鏈”。無論是“糧頭食尾”“畜頭肉尾”,還是“農頭工尾”,背后都是“高質高效”。產業鏈條健全高端,是建設農業強國的突出標志。農業產業延鏈、補鏈、壯鏈、強鏈,就是價值鏈向中高端邁進的過程。目前,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總產值之比為2.5∶1,低于發達國家的3∶1到4∶1。

    “沒有加工就難言農業強省,就像人虛胖,沒有戰斗力。”專家如此形象地比喻。全產業鏈開發,才能準確擊中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靶心,推動鄉村產業發展邁向高質量。

    而這,恰恰是安徽農業的突出短板。

    以鄰居河南為例,同樣是農業大省,因為做好了“頭尾呼應”大文章,河南正從“中原糧倉”升級為“世界廚房”。早在“十三五”期間,農產品加工業就成為其兩個萬億級產業之一,培育了雙匯、思念、三全、好想你等一大批知名品牌。

    在東北農業大省吉林,省第十二次黨代會將農產品及其深加工和食品細加工產業作為三大萬億級產業之一,提出“打造全國人民的糧倉肉庫、中央廚房”。

    顯然,延伸產業鏈、做強供應鏈、提升價值鏈,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產品優勢、產業優勢,已成為各省競逐農業強省的共同選擇。

    回到安徽,作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格局中的農業大省,安徽具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和市場優勢,做好“三頭三尾”大文章,是建設農業強省的必答題。省委十一屆五次全會強調要“做大做強農產品加工業”。

    我們再到皖北利辛縣看看。

    利辛是全國黃牛生產大縣,與蒙城、渦陽被譽為中國黃?!敖鹑恰薄5L久以來,利辛的肉牛產業都處于初級階段,養殖模式粗放、缺少深加工。

    10月31日,亳州市利辛縣闞疃鎮茆廟村一大型養殖場。劉勤利 攝

    2023年以來,利辛縣以省委“種養一塊抓、糧肉一塊抓、頭尾一塊抓”的新要求,啟動“秸稈變肉”工程,制定“牛規劃”、出臺“牛十條”、成立“牛專班”、備足“牛用地”、啟動“牛賽道”等,讓“四個蹄子”趕上“四個輪子”。

    “如果單純賣牛,每斤只有十幾元。但加工成牛肉食品,平均每斤肉能賣到70多元,利潤翻幾倍。”在利辛縣望疃鎮的欣浩翔公司,董事長高亞成告訴記者,公司正在打造肉牛貿易、屠宰、牛肉食品加工等肉牛全產業鏈業務,只有開發出豐富的牛肉系列產品,提高工藝水平和產品品質,才能進軍長三角市場。

    “農頭”牽“工尾”,“金三角”的牛產業開始“?!逼饋?。這種做法讓霍邱也嘗到甜頭。

    在霍邱縣長集現代農業產業園,江蘇雨潤、六安龍翔、方碩食品等47家企業入駐,集群化發展優勢凸顯。過去加工后的蝦頭和動物羽毛都是令人頭疼的廢棄物。現在,潼慶生物科技公司收購后做成動物飼料,實現產業鏈延伸。

    “濕雞毛每噸850元到1000元,加工成羽毛粉后每噸可賣4500元到5500元,凈利潤約500元?!惫矩撠熑撕\慶說。

    上半年,全省農產品加工業總產值達9021.9億元,同比增長15.9%。其中全省二十強縣、二十強園加工產值分別達到3776.8億元、1358.5億元。

    推進“秸稈變肉”暨肉牛振興計劃、皖北高端綠色食品產業集群、徽派預制菜產業等發展。上半年,全省綠色食品十大產業全產業鏈總值達到5951.3億元,同比增長超一成。

    不管是集群、延鏈、融合的理念,還是“用工業的理念發展農業”,抑或用好市場的邏輯和資本的力量,如今都已成為安徽各縣市、各產業通行的手法步法打法。

    順著產業鏈的延展,附加值芝麻開花節節高,帶來了企業增效和農民增收。2015年到2022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全國第十八位上升到第十三位,提升幅度居全國首位,實現了從“人均居中”到“人均靠前”的嬗變。今年前三季度,安徽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90元,增長7.8%。

    “頭尾呼應”,長三角乃至全國有重要影響力的“糧袋子”“菜籃子”“大廚房”正在壯大。

    “一號工程”

    到2027年,全省計劃建設1000個左右的精品示范村,并系統升級建設省級中心村總數1萬個以上

    前不久,我省公布了首批“千村引領、萬村升級”工程精品示范村建設名單,共200個行政村入選。

    “天大的喜事!”一位如愿入選的行政村村書記難掩興奮。

    7月21日,全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現場會在黃山市召開,這個近10年來首次舉辦的高規格會議,宣布啟動“千村引領、萬村升級”工程,并把“建設彰顯徽風皖韻的宜居宜業和美鄉村”作為安徽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一號工程”、建設現代化美好安徽的基礎工程。

    鄉村建設,何以成為“一號工程”“基礎工程”?

    “北上廣只是夢想,小鎮生活才是真實的寫照”。網絡“金句”揭示這樣一個事實:城鎮化固然是實現現代化的必由之路,但我國的基本國情決定了不管城鎮化發展到什么程度,鄉村都依然會存在。

    蕪湖市灣沚區花橋鎮橫崗社區。王玉實 攝

    有著幾億人生活的地方怎么能不把它建設好?

    “農村現代化是建設農業強國的內在要求和必要條件,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是農業強國的應有之義?!痹?022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農村常住人口占比近四成的安徽,更要以縣域為切入點,把農村和城市作為一個有機整體,既建設繁華城市,也建成繁榮農村。

    解決好這一問題,浙江先行先試。

    2003年,浙江啟動“千萬工程”,將農民、農村、農業發展一同納入省域現代化建設,政策主旨意在彌合現代化建設進程中鄉村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鴻溝”。

    20年后,浙江鄉村面貌翻天覆地,浙江做法傳遍全國。

    科學把握浙江“千萬工程”理念方法,從現代化美好安徽整體布局出發,把“建設彰顯徽風皖韻的宜居宜業和美鄉村”作為“一號工程”“基礎工程”,當之無愧。

    夜幕降臨,月上梢頭。

    今年以來,懷寧縣月山鎮、洪鋪鎮、金拱鎮等地鄉村,鎮村兩級干部坐著小馬扎、圍在屋場下,與鄉親們挑燈嘮嗑、“促膝而談”聽民意,在“鄉村夜話”中尋找治村之“策”。

    黃山腳下,山水和鳴。

    走進湯家莊村,青山隱隱、粉墻黛瓦,裝修別致的民宿、寬敞潔凈的道路。這個2015年村集體收入幾乎為零的小山村,依托美麗鄉村建設,蝶變為“中國美麗休閑鄉村”。

    稻浪飄香,歌聲振奮。

    9月23日晚,在蕪湖市的南湖之畔,一場別開生面的鄉村青年音樂會舉辦,湖面彩燈閃爍,村民、游客隨著音樂節奏搖擺。

    從治理方式到鄉村面貌再到文化生活,場景切換之間,一個不同于傳統印象的安徽鄉村,正在蝶變成長。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省已建和在建美麗鄉村中心村10708個、行政村覆蓋率達73%;建設美麗宜居自然村10164個,美麗鄉村遍布江淮大地。累計改造農村戶廁390多萬戶,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實現全覆蓋,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水平得到新提升。全省1.4萬個行政村開展了清潔行動。

    錨定農業強省目標,實施好“千村引領、萬村升級”工程,通過典型示范,安徽的目標是帶動更多鄉村實現美麗生態、美麗經濟、美好生活有機融合。到2027年,全省計劃建設1000個左右的精品示范村,并系統升級建設省級中心村總數1萬個以上。

    黃山市歙縣霞坑鎮石潭村。鄭宏 攝

    要“彰顯徽風皖韻”。

    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皖南地區打造有魅力的鄉村休閑度假旅游目的地;皖西大別山區打造紅色資源與綠色生態相融合的產業新高地;皖中地區打造環都市鄉村的新業態典范;皖北地區打造一批農業大地景觀、平原田園風情、果園林海等特色品牌。

    要宜居宜業。

    大別山腹地,金寨縣花石鄉大灣村群山疊翠、竹海綿延,作為扶貧安置點的一片片小樓整齊排列,與村里老房子隔溪相望。漂流、民宿,加上革命老區的紅色資源,“旅游飯”越吃越香。2022年大灣村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超過200萬元。

    還要和美。

    在黟縣西遞村,村民章某與湯某因排水問題而爭吵不休?!霸蹅兏魍艘徊?,章家出錢安裝管網,湯家為布管提供方便?!蔽鬟f鎮綜合治理中心主任趙巖松提出建議,最終兩家握手言和。如今,這種“作退一步想”工作法的理念正嵌入黃山鄉村的治理結構, 98%以上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

    一幅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秀美畫卷正在江淮大地徐徐鋪展!

    不變的答案

    截至2022年底,全省開展“三變”改革的村達1.25萬個、占比77%;參與改革的農戶獲得財產性收入17.1億元

    每當中國農村發展遇到“激流險灘”,人們都習慣看向安徽,尋找方案。

    國慶前夕,“小崗村宿”開業?!皩⑥r村宅基地改革和鄉村文旅發展相結合,我們把宅基地整體盤活,打造具有江淮地區特色的民宿產業?!兵P陽縣委常委、小崗村黨委第一書記李錦柱說。

    時序流轉,唯改革創新者進。

    進入新千年,安徽在全國率先開展全省域農村稅費改革試點。

    2005年,安徽全面取消延續2600多年的農業稅。同年6月,全省18個縣先行開展試點,實施農村綜合改革。此后,“三變”改革、承包地“三權”分置、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和宅基地制度改革相繼實施,安徽始終站在農村改革的潮頭,也持續從改革中汲取動能,為全國貢獻智慧。

    為什么是安徽?

    普遍的共識是,安徽有薪火相傳的創新基因,干群普遍有著強烈的改革意識。而一次次改革實踐也不斷詮釋安徽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和改革勇氣。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新階段,加快邁向農業強省,動力從哪里來?

    答案依然是“深化改革”。

    近日,在滁州市生活的李建生帶著外地的朋友回到滁州市南譙區井楠村?!斑@就是我家閑置的老宅,如今已經變成一家民宿。以前一個山窩窩,沒想到成了網紅旅游景點?!崩罱ㄉ锌f千。按照“茶區變景區、茶園變公園、茶山變金山”的思路,南譙區探索“農戶+村集體+社會資本”模式,將集中流轉的43戶閑置住宅和1.5萬平方米閑置宅基地,統一開發“井楠茗宿”。如今,全區已累計盤活閑置宅基地1089宗、住宅1051宗。

    9月7日,滁州市南譙區施集鎮井楠村井楠茗宿,工人準備為樹木澆水。方好 攝

    圍繞處理好農民和土地關系這條主線,安徽著力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加快推動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攻堅突破、落地見效。

    通過實施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全省已清查核實農村集體資產1411.4億元,集體土地1.7億畝;確認集體成員5000多萬人,新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基本建立。截至2022年底,全省開展“三變”改革的村達1.25萬個、占比77%;參與改革的農戶獲得財產性收入17.1億元。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人才返鄉,要靠改革拆藩籬、通渠道,“扶上馬,送一程”。

    10月30日,安徽省新農人協會在合肥成立。省長王清憲專門作出批示,指出成立安徽省新農人協會,為新農人服務鄉村振興發展搭建了新平臺。要求要發揮好協會橋梁和紐帶作用,“推動更多資金、技術、人才向鄉村匯聚”。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苯ㄔO農業強省,要讓更多“新農人”成為“興農人”,培育壯大更多新業態。

    在黃山,新農人持續返鄉創業,已經成為一種風潮和現象。

    今年以來,黃山市豐梧村的“豐梧·季”活動火爆“出圈”,活動吸引了耶魯、哈佛、同濟、香港中文等大學高校的10余名建筑導師和建筑學子來此開展鄉村建設及調研。活動的策劃師,劉魯濱和張靚秋夫婦,一位是國家一級注冊建筑師,后赴哈佛大學攻讀碩士學位;一位碩士畢業于耶魯大學,創辦IARA建筑事務所。但如今,這對建筑師夫婦的身份,是豐梧村的常駐“新村民”。

    方秀全、王朋、方蕾……近年黃山市返鄉創業“新農人”多達數千人。他們回村,編織田園夢想,成為推動徽風皖韻和美鄉村建設的新動能。在全省,截至2022年已培育高素質農民超35萬人。全省注冊登記的家庭農場已達到24.1萬個,居全國第一,農業產業化聯合體達1987家?!巴翆<摇薄疤镄悴拧贝顧n“鄉創客”“新農人”,在廣袤田野里播撒希望、綻放光彩。

    錨定農業強省建設目標,我省將繼續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持續推進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國家試點,在第二輪土地承包2024年到期的26個縣(市、區)各選擇1個鄉鎮開展省級試點。鞏固提升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成果,提高農村“三變”改革質量,落實農民集體收益分配權。

    改革越深入,越沒有現成經驗可循,越需要勇氣、膽量和智慧;謀劃新發展,越需要啃硬骨頭、涉險灘、闖新路。

    勇當新時代深化農村改革的排頭兵,就能一往無前,成為農業強國建設的先行省!

    [編輯: 趙文靜(見習) 審核:王小明 戎小平 ]
    分享到:
    相關新聞
    回到首頁
    99ri国产精品,久久久久综合给合狠狠狠,在线观看视频亚洲,激情六月丁香婷婷
  • <bdo id="owmae"><xmp id="owmae">
  •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无码免费| 激情国产AV做激情国产爱| 日本黄色影院在线观看| 天天躁日日躁狠狠躁av麻豆| 国产真实乱freesex| 亚洲人成在线播放| www.怡红院| 精品人妻中文字幕有码在线| 小说都市欧美亚洲| 国产主播精品福利19禁vip| 久久亚洲国产精品五月天婷| 1204国产成人精品视频|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色花堂| 日韩污视频在线观看| 国精产品一品二品国精品69xx| 可播放的欧美男男videos| 五月天久久婷婷| 99视频精品国在线视频艾草| 欧美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性欧美wideos| 国产av夜夜欢一区二区三区| 五月天色婷婷综合| 4hu永久影院在线四虎| 第一福利在线视频| 成年性午夜免费视频网站不卡| 四虎影院成人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亚洲Av片无码v| 老湿影院在线观看| 日日夜夜综合网| 午夜影院免费观看| 中文字幕无码无码专区| 精品国产av一区二区三区| 成年人在线免费看|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迷| 亚洲av午夜国产精品无码中文字| 2021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在线| 最近的2019中文字幕hd| 国产精品99久久久精品无码| 亚洲最大av网站在线观看| 99r在线播放| 校园放荡三个女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