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警方在“交管12123”APP上線了“公安交管服務網點地圖”功能,該功能通過對車駕管業務辦理的網點地址、所需材料等信息進行多角度的關聯性整合,為市民提供更便捷的查詢、指引服務。這是該功能在全國范圍內的首個試點。
這份地圖體現出的是城市公共管理的精細化服務。以點擊“補換領駕駛證”為例,系統會根據手機定位按距離展示可辦理網點的列表,用戶可點擊畫面中間部位補換領證件的原因,以便系統更加精確地推薦可辦理網點。用戶選擇一家要去的網點后,頁面則會顯示該網點的地址、聯系電話、可辦理業務范圍等信息。點擊“地圖”標志,還可以直接進行導航。這樣一份“公安交管服務網點地圖”,某種意義上說也是一份便民地圖,凸顯了城市精細化治理與新技術融合、與市民急難愁盼契合的思路,進一步折射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治理理念。
近年來,各地涌現出一批繪制便民地圖的典型案例,比如深圳的“蚊子地圖”“無障礙地圖”、上海的“上海‘攤’服務地圖”、東莞的“小修小補便民地圖”、淄博的“燒烤地圖”、寧波的“積水地圖”、鷹潭的“農民工地圖”等。2021年,北京更是上線了“12345服務導圖”,從“蚊蟲叮咬地圖”到“紅葉地圖”,從“辦稅服務地圖”到“空氣質量地圖”“停車點地圖”等,涵蓋了文體旅游、交通管理、黨群服務、民政事務等,折射出服務態度和治理能力的不斷升級。
“履不必同,期于適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目標,實現這一目標,城市管理者就不能在辦公室當“門診干部”,坐等群眾上門反映問題,而應重心下移,把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數字政府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打造泛在可及、智慧便捷、公平普惠的數字化服務體系。通過繪好便民地圖,讓部門從“坐門問診”變為“主動尋診”,讓群眾“四處找門”變為自己“按圖索驥”,進而形成“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務不缺位”的新時代“楓橋經驗”,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便民地圖的繪制只有更好、沒有最好。要想進一步把好事辦好,將實事辦實,便民地圖還需及時更新,需要將圖上存在的服務盲點變為治理亮點,讓地圖更好地發揮效用。各地要從注重效率的功能導向和注重空間外觀的形態導向,轉向更貼近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效果導向,以調查研究解決市民需求,從被動辦理轉向主動治理。
以城市大腦驅動未來城市,善用城市治理數據資源池,引導更多市民參與到治理實踐中來——便民地圖勾勒出的城市治理圖景,值得期待。 (丁慎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