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上光伏發電、水下漁業養殖……日前,走進當涂縣大隴鎮雙潭湖“漁光互補”項目現場,只見魚塘水面上方架設的光伏板陣列煞是耀眼。光伏板下,一條條個重6公斤左右的胖頭魚,在漁網中跳躍著,展示出一幅魚肥年豐的圖景。
“今年是魚苗放養后的第三個年頭,也是開捕第一年,預計捕獲量可達30萬公斤,銷售收入420萬元。”當涂縣昊豐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茅亮介紹說,“光伏魚”是生態魚的代名詞,深受東北、山東、廣東消費者青睞,在市場上供不應求。
在茅亮看來,“漁光互補”好處多多。一方面,太陽能電池板的架設,使水體溫度得到了有效控制,提高了水產養殖的生長速度和產量。另一方面,太陽能電池板充分利用了水上空間,進一步提高了發電效率,為周邊地區提供更多的清潔能源。“發電和漁業養殖能夠兼顧,這一切多虧了供電部門的新技術。”茅亮表示。
茅亮提到的“新技術”便是供電部門提供的數字化技術支撐。
2019年12月22日,位于當涂縣大隴鎮雙潭湖域內的中廣核安徽當涂260MW光伏項目220kV升壓站一次性帶電成功。作為華東地區單體最大的平價光伏項目,該項目總投資13億元,利用6000畝水面優質資源,建設容量為260MWp的“漁光互補”光伏電站,開啟水下養殖和水上發電的雙贏模式。
“和傳統的電站建設模式不同,‘漁光互補’光伏電站直接建在魚塘水面上,對溫度、濕度和通風條件的要求也大不一樣,這需要對發電組件的負載、負荷進行密切監測,從而保障光伏發電系統的可靠運行。”當涂縣供電公司太白中心供電所所長周維康表示。
“以前每項指標狀況均需人工查詢,現在通過數字大屏幕就能實時查看指標情況。一旦負載、負荷發生異常,數字化監控設備就會發出警報,我們第一時間進行處置。”指著所內的業務管控數字大屏,周維康十分感慨,電網的數字化建設,大大提高了電網的服務效能。
今年以來,馬鞍山供電公司推動全業務、全環節、全方位、全場景數字化轉型升級,以當涂縣供電公司為試點創建國家電網提效引領型數字化示范縣,借助科技手段,深挖數據價值,建設“智慧電網”,實現電網運行分析、保供電預警、智慧應用等功能,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能。
下一步,馬鞍山供電公司將進一步推進數字化建設,以提升數據質量、服務公司決策、服務基層一線為目標,扎實細致推進公司數字化轉型,深化成果應用,在助力鄉村振興等方面更好發揮數字支撐作用,促進供電服務提質增效。
記者 任德玲 通訊員 張一凡 沈國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