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第二十五屆中國科協年會主論壇在合肥舉行。會上,6位來自不同領域的院士、專家圍繞“科技自立自強”主題,結合自身研究成果作了6場主旨報告。
超強激光助力解決世紀挑戰
“超強激光是超高的強度、亮度,或者是峰值功率,是已知的最高光強光源(最亮光源)?!鄙虾?萍即髮W黨委書記、張江實驗室主任、中國科學院上海光機所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李儒新所作的題為《超強激光科學的重要前沿與挑戰》的報告,介紹了位于上海張江的超強激光裝置羲和1號和正在建設的羲和2號,它包括10拍瓦激光系統,為人類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極端物理條件與全新實驗手段。
“羲和激光的來歷,是從《山海經》里面找到的神話故事?!崩钊逍抡f,神話故事中有一位太陽女神,她是十個太陽的媽媽。所以,他們把能夠制造出10倍太陽強度的激光器命名為“羲和激光裝置”。
李儒新表示,超強激光將光與物質相互作用推進到高度非線性與相對論等全新范疇,開辟了當代物理學的新前沿方向。如:極端非線性光學與阿秒物理學、相對論性物理與光學、光核物理與核光子學等物理新方向,助力解決21世紀物理學三大挑戰。
深空探測中令人贊嘆的“安徽力量”
“嫦娥”攬月、“祝融”探火、“羲和”逐日、“北斗”指路,“天和”遨游星辰……我國空間科學、空間技術、空間應用全面突破,中國人有了自己的“太空之家”。
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深空探測實驗室主任兼首席科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吳偉仁在主旨報告中介紹了中國深空探測取得的成就,以及未來發展規劃與任務展望。
“中國深空探測具有起步晚、起點高;投入少、產出多;發射次數少、成功率很高的特點。”吳偉仁介紹,近20年來,中國深空探測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他特別提到了安徽省內多家知名高校、科研院所作出的重要貢獻。如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首次研制了月球著陸緩沖拉桿材料——“嫦娥”鋼,解決了地外天體軟著陸的關鍵問題;中國科大研制了“天問一號”火星磁強計,在近火星空間開展精確的矢量磁場觀測;電科16所研制的超低溫接收機,已經覆蓋國內所有深空測控站,服務探月探火等深空探測任務。
吳偉仁表示,安徽正在深空探測領域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爱斍埃袊茖W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正在承擔CE-7月壤水分子分析儀研制任務,將首次實現月球南極永久陰影區水冰及氫、氧同位素就位探測,而水冰探測也是嫦娥七號最重要的科學目標;中國科大聯合深空探測實驗室等單位共同研制的墨子望遠鏡,作為北半球光學巡天能力最強的望遠鏡,已在青海冷湖建成使用,將開展太陽系近地天體搜尋與監測研究,服務深空探測戰略需求。”吳偉仁說,未來15年,中國深空探測將在月球探測、行星探測、運載技術三個領域,論證實施十大工程任務。
兩代人接力讓含氟功能分子創造價值
化學元素周期表里面氟元素是非常神奇的一個元素。在國防和經濟社會各個領域,含氟材料被廣泛應用。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院長、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員胡金波,在主旨報告中介紹了含氟功能分子創制及應用。
胡金波表示,通過理解和掌握氟化學和氟科學反應規律,實現含氟有機分子的高效合成,是當前化學領域的研究前沿。他和團隊的研究成果為實現氟化物的無害生產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通過改進氟化物的合成和利用技術,成功提高了氟化物利用效率,有望實現氟化物高效利用和無害化生產,這將為氟化物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作出重要貢獻。
“我們這個工作是由科學家兩代人接力創新,感謝老一代科學家奠定基礎,我們年輕一代團隊在此基礎上接力奮發,最后取得非常好的階段性成果。”胡金波說,“我們還是要繼續努力,讓含氟功能分子創造價值,影響和改變世界。”
多學科協同筑牢生物安全屏障
生物安全領域是新興非傳統的國家安全領域,涉及到人民生命健康和生態系統不受威脅、國家社會可持續發展。中國科協副主席、軍事科學院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陳薇在主旨報告中,系統介紹了我國生物安全的戰略意義以及國內外生物安全發展現狀。
“現在我們面臨著很多來自生物安全的挑戰:生物武器的研發屢禁不止、生物恐怖威脅不斷加劇、新發突發傳染病、生物技術兩用性、實驗室安全,以及遺傳資源和外來物種的入侵等?!标愞闭f。
她從戰略管理、法律法規、協同創新、安全治理、能力建設等方面對生物安全相關體系進行梳理,對生物安全涉及的相關領域展開具體分析,并提出風險防控對策建議?!拔覀円远鄬W科的協同,來做好自主自立生物安全方面的創新。”陳薇堅定地說。
青年科技人才走向量子科學最前沿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陸朝陽在主旨報告中,從“什么是量子”說起,形象地描述了量子計算的基本概念,介紹了量子計算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我們在2020年發布了第一代九章光量子計算機原型機?!薄霸?021年,我們發布了113個光子的第二代的‘九章二號’?!薄敖谖覀冇滞ㄟ^新的技術,研制了‘九章三號’。”“下面一步,我們希望來做大于3000個光子的‘九章四號’?!标懗栐敿毥榻B了所在科研團隊在量子計算機研制上取得的一步步成就。
青年科技人才是國家戰略人才力量的源頭活水。陸朝陽自豪地表示,在研制過程中,培養起很多能干的“90后”“95后”“00后”,這些青年科技人才開始主導下一代研發重任,走向國際量子科學領域最前沿。
通用人工智能賦能科技創新
“通用人工智能為什么叫通用?”中國科協常委,科大訊飛創始人、董事長劉慶峰在主旨報告中介紹,通用人工智能是通過海量的多元多模態數據,可以是文本、語音、圖像各種數據,送到統一網絡認證大模型,在統一的模型參數進行記憶學習和訓練后,再通過人機協同的強化學習,讓機器具備了跨領域的智慧涌現,一定意義上,相當于人類的觸類旁通。
劉慶峰表示,當前,通用人工智能的能力可以概括為七個維度:文本生成、語言理解、知識問答、邏輯推理、數學能力、代碼能力和多模態能力。有了這些能力,可以實現信息分發、獲取模式的重大變化,革新當前內容生產模式,實現人機全自然的交互,從而推動IT產業發展,以手機為代表的第五次浪潮向萬物互聯更快迭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