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線、中安新聞客戶端訊 建立生育進程、群體動態、栽培技術“三定量”為核心的栽培技術,創立南方雜交水稻機插平衡栽培理論與技術,創新南方再生稻全程機械化綠色豐產增效技術模式……經過多年的矢志攻關,安徽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研究員吳文革取得了一個個含金量滿滿的成果,為“中國飯碗”裝滿“中國糧”增添了強有力的底氣。
出身農民家庭的吳文革,從小參與四季勞作,對農業有著天然的親近感。一顆農業科技的種子,無聲地落在少時心頭。高考時,他毫不猶豫選擇了安徽農學院(現安徽農業大學)農學專業。
1991年,吳文革來到省農科院從事水稻栽培技術研究。從此便在這條水稻技術的科研之路上扎下了根。
從事水稻科研工作環境十分艱苦,越是遇到惡劣天氣越要下田觀察試驗、記錄數據。吳文革和同事們在一起常常相互打趣:“遠看像燒炭的,近看是水稻科研站的。”他緊扣我國和全省不同時期糧食生產發展中的難題與重大技術需求,重點開展稻、麥高產優質、節本增效栽培技術理論研究與機械化綠色增效技術模式創新集成及應用。
三十余年如一日,吳文革常年穿梭在茫茫稻田里,迎著朝陽、踏著月色,在田間逐夢。他創新了南方再生稻全程機械化綠色豐產增效技術模式,2022年全省推廣水稻一種兩收180多萬畝,畝增產5%以上,增效500元以上;同時助力各地創建再生米品牌10多個(如白湖再生米);他研發了基于新型控釋肥的水稻機插測深簡化減量施肥新技術。結合水稻優質生產需肥規律和機插栽培技術的研究結果,創建了江淮一季中稻機插側深簡化、減量技術模式,2021年全省應用側深施肥技術151.86萬畝,平均節肥3.9kg/畝、增產41.4kg/畝,畝均節本增效134元,全省累計節肥5966噸,增收2.04億元……
作為全國優秀科技特派員和安徽省特色優質米產業科技特派團團長,吳文革還長期帶領團隊扎根宿松,把實驗室的科研成果“搬進”田間地頭,不僅達到穩糧高產,而且還推動稻米種植技術升級,實現多種糧、種好糧,讓一粒種、一株苗,都能夠奏響鄉村振興的“科技和弦”。
近年來,吳文革以項目咨詢專家組秘書長身份實際承擔了“十四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稻-麥(油)綠色豐產增效技術研發及集成示范”,主持安徽省揭榜掛帥項目之“優質水稻機械化綠色豐產栽培與制種技術攻關”課題,帶領團隊得到國家重點領域(稻麥綠色增效)創新團隊和安徽省“115”產業技術(優質水稻智能化)創新團隊的聯合支持。
吳文革先后獲得“全國優秀科技特派員”“安徽省最美科技工作者”“安徽省突出貢獻人才獎”等榮譽。
懷揣著“糧安天下”的赤子匠心,吳文革選擇了這條耐得住寂寞,坐得了“冷板凳”的“稻路”。他把科研當愛好,把水稻當孩子,用努力與汗水把成果留在農民稻田,用創新成果引領水稻科技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