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穿越歷史的長河,李白猶如耀眼星辰,以縱情快意的人生和無與倫比的詩歌,散發出熠熠光芒。
時至今日,李白的文化價值和精神價值從未消逝,對其研究和升華也從未停止。如何追溯李白文化研究之源流,開辟傳承弘揚發展之路徑?
10月15日,江渚秋風至,賓朋滿詩城。由中國李白研究會、馬鞍山第35屆詩歌節組委會主辦,中國李白研究會辦公室承辦的“李白文化研究發祥地”學術研討會在馬鞍山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相聚于此,交流思想、碰撞觀念,共謀李白文化傳承弘揚大計。
“研究李白文化,馬鞍山從未止步”
千年風霜難掩“詩仙”高潔灑脫的風骨文采,百年激流沖積成厚重鏗鏘的李白文化,更造就出豐富多元、包羅萬象的李白文化研究局面。馬鞍山,作為李白鐘情之地、長眠之所,千百年來對李白文化的研究發掘與傳承弘揚更是清晰可見、從未止步。
“姑孰是李白文化研究的發祥地,應不為過。”中國李白研究會理事沙鷗率先拋出論點,并從最早李白詩集文獻的整理,最早有關李白的碑刻、碣石、墓志,最早李白歿后神化完型,拜謁李白活動千年不絕,以及李白詩文考據開先河等五個方面給出考證。
“天門牛渚景,詩仙筑夢地。”中國李白研究會副會長、復旦大學教授查屏球以天門山、采石磯等地,串起李白夢起、追夢、夢定的一生,暢談李白與馬鞍山文化;中國李白研究會副會長、西北大學教授李芳民則表示,創立中國李白研究會、推動李白研究學術交流、主辦專門李白研究學術刊物等諸多方面,馬鞍山不僅做得出色,有些還是獨一無二。
還有,中國李白研究會常務理事、南開大學教授盧燕新指出從李陽冰《草堂集》到宋蜀刻本《李太白文集》,李白集裒輯編次尚有三個問題存疑;中國李白研究會常務理事、吉林大學教授沈文凡以韓國漢詩文獻研究為中心,梳理展現李白文化對東亞文化圈所產生的獨特影響與巨大貢獻;中國李白研究會常務理事、海南大學教授海濱對李白《桃花園序》與《姑熟亭序》的兩重對讀;馬鞍山市中國李白研究會會員代表殷宏斌探尋李白“醉酒捉月、騎鯨升天”浪漫傳說背后的歷史真相……
一手的史料、嚴謹的論證、新鮮的觀點,成就了一場場精彩的學術報告。身處現場,仿佛穿越時空,與李白激情對話,令人心潮澎湃、心馳神往。
“這是一場分享成果的學術論道,也是一場精彩絕倫的文化盛宴。”曾在海內外多個雜志、書籍和詩刊上發表詩歌,中華詩詞學會會員李開英表示,從專家學者的報告中,她對李白文化有了更清晰的了解,對馬鞍山的歷史人文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我將從中汲取靈感,大力弘揚詩歌文化,創作更多詩詞作品。”
作為首屆中國千字文網絡書法大賽中青年組優秀獎作品的獲得者代表,江蘇省教育學會書法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汪峣受邀前來。他表示,李白詩歌是書法創作的重要源泉,李白的《上陽臺帖》則用筆縱放自如,法度不拘一格,一如李白豪放俊逸的詩風,“加強李白文化研究,將對提升書法素養亦大有裨益。”
“深耕李白文化,我們仍然在路上”
既有來路,必有去往。深入挖掘李白文化的豐富內涵和時代價值,讓李白文化在馬鞍山煥發新的風采,是時代賦予馬鞍山的使命。在這場李白文化傳承發展的探尋中,專家學者為馬鞍山提出了真知灼見。
中國李白研究會副會長、太原師范學院教授張瑞君建議,馬鞍山要注重傳承創新,通過文化旅游、藝術創作、教育、大眾傳媒等領域傳播,讓李白文化走出象牙塔,更好地走向人民大眾,李白研究活動更加豐富、多元、開放;
中國李白研究會副會長、四川師范大學教授王紅霞認為,馬鞍山要凸顯出自己的文化特色,將李白文化概念擴大化,不局限于研究李白的文本和行蹤,還可以延伸至歷朝歷代歌詠李白的詩詞曲文,以文化為橋梁更好地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
中國李白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人民大學副教授辛曉娟則提出,要突出李白文化品牌打造的“少年感”,運用短視頻、歌詞、小說等更多傳播傳承方式對接青年人的文化需求,吸引更多青少年和外國友人一起來了解李白、解讀詩歌,從而了解這座長江邊上的美麗城市,對話、愛上或留在這座城市;
同時,中國李白研究會常務理事、蘇州科技大學教授阮堂明提出,詩歌應成為馬鞍山城市美學的不二之選;中國李白研究會理事、河南大學教授鄭慧霞表示,馬鞍山李白文化品牌的打造,離不開李白附著在詩詞上面強烈的情感生命力;中國李白研究會理事、安徽財經大學教授徐小潔建議,要將數字創意產業融入李白文化傳承弘揚中;中國李白研究會理事、金陵科技學院教授程宏亮表示,要加強文旅融合,多開發如長江不夜城一樣的文旅產品……
“此次學術研討會,對于提煉馬鞍山特色李白文化、打造詩歌品牌、提高城市知名度具有重要意義。”我市知名女作家馬洪鳴表示,李白是詩城的,更是中國的,李白詩歌是古典的,傳統的,更是當下的。“弘揚李白文化,應以傳統滋養當下,通過當下重新發現傳統,在城市建設中不斷增加李白符號。”她說。
受邀前來參會的江蘇自媒體聯盟理事長何春銀則期待著馬鞍山李白詩歌文化的“破圈”。他表示,學術研討也可以褪去“高冷范”,以更加可觸、可感、可互動的方式,走到大眾身邊,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記者 鄧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