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線、中安新聞客戶端訊 淮上如今樂事多,大田處處吐嘉禾。眼下,江淮大地秋糧陸續進入成熟期,田地迎來豐收景,一批批“新農人”“田秀才”在田疇沃土間,揮灑汗水,他們依靠先進技術和專業知識,同大家一道成為“興農人”,捎來“村喜訊”。
航拍鏡頭下的太和沃野。趙艾凌 攝
談及安徽興農人,不得不提太和縣種糧大戶徐淙祥。2022年6月1日,徐淙祥千畝農業園小麥獲得歷史性豐收,他給習近平總書記寫信,匯報了豐收的喜悅。6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給他回信,并提到:“希望種糧大戶發揮規模經營優勢,積極應用現代農業科技,帶動廣大小農戶多種糧、種好糧,一起為國家糧食安全貢獻力量。”
種糧大戶 “抱團”種地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工作成效。”“選好種、用好肥、種好地很重要”“要用接地氣的語言宣傳好政策”……9月20日上午,太和縣種糧大戶協會會議室,會長徐淙祥召集到當地十多名會員,為秋收秋種及后續工作進行布置,同時,縣農業農村局、農商銀行負責人也被請來了,為大家做了政策解讀。
徐淙祥為種糧大戶協會布置工作。 趙艾凌 攝
去年9月,根據村民需要,太和縣種糧大戶協會正式成立,徐淙祥出任協會理事長:“協會為大家尋找了優質品種、肥料和成熟農業企業,成本減少了,產量增加了,收入也提高了,更多農戶可以多種糧,種好糧,大伙兒一塊為國家糧食安全貢獻力量。”
一年間,協會已讓600多名種糧大戶有了自己的“組織”,涉及土地15萬畝左右。“往后,我們還要做好技術培訓和交流,提升種糧大戶‘百畝攻關田、千畝示范片’和鄉鎮‘萬畝示范片’建設,為大家提供更多的資源和支持。”協會副秘書長陳俊說。
天不作美 咱也豐收
走進徐淙祥負責的高標準農田,一排排玉米稈上掛著結實的玉米棒子,中間套種的大豆也長勢茂盛,結著飽滿的豆莢,兩種作物間隔種植,一高一低,和諧共生。
“你看這玉米,沒有禿頂尖,籽粒非常均勻,這是豐收的特征!”徐淙祥笑容滿面,隨手掰下一根玉米,如此介紹。隨后他又摘來一棵大豆遞給記者:“你瞧這大豆,一棵能結200多粒,這也是豐收的特征!”
種糧大戶徐淙祥展示豐收玉米。 趙艾凌 攝
豐收來之不易,靠的是新技術,更是新理念。去年遇到旱災,淙祥現代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里的農業園卻仍然獲得較好的增產。“秋季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每畝收玉米543公斤,大豆157公斤,都取得了好效果。”徐淙祥進而介紹:“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不是一行玉米一行豆,現在試點試驗的多數是兩行玉米二到四行豆,所以叫帶狀復合種植。這樣不會遮蔽光線、同時滿足兩種作物的需要。”
同時,今年夏種時,徐淙祥還選用了抗高溫干熱的優質大豆種、耐密植抗病的高產玉米種,種植時深耕深旋保墑,科學施肥促產,這也為秋糧豐收奠定了基礎。“良種不良法,種了也白搭。”過去這段時間,徐淙祥的這句口頭禪在他承包的耕地上體現得尤為明顯。
爺孫比力 共繪藍圖
“現在的年輕人,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在農業發展中也創造不少成績,希望這樣的喜訊也能捎到北京去。”談起孫子徐旭東的事業,徐老臉上充滿了驕傲和喜悅,驕傲的是孫子成為了自己的黃金搭檔,喜悅的是現代農業隊伍也壯大了起來。
徐旭東和徐淙祥成為“黃金搭檔”。 資料圖
在徐淙祥的感召下,孫子徐旭東大學畢業后,選擇回到農村做一名“新農人”,繼續從事小麥、玉米實驗示范工作,他研發農業新品種,傳播新技術,如今也成為現代農業生產的帶頭人。
“大學期間,我就利用節假日跟著爺爺和父親從事我們合作社的試驗示范工作。畢業后,我開始全面接手實驗基地的試驗示范工作,負責種子管理總站的區域試驗生產試驗,還有安徽省農業科學院在這里的部分實驗示范項目,做相關的樣品取樣記錄。”徐旭東說,近年來,通過精準農業智慧農業的應用,他的團隊研究成果已經初顯,農業生產實現了節本增效。
“比如我們利用滴灌技術,一方面節省了水資源,讓肥力得到了精確運用,另一方面也減少了人工成本。”徐旭東舉例:“采用滴灌技術后,玉米平均畝產可達到800公斤以上,而高產田塊計劃達到1000公斤以上,實現周年‘噸半田’的技術攻關。”
“不僅是農業種植,在我周圍,還有很多同齡人加入到養殖、加工、生產、銷售等農業各個環節。”在徐旭東看來,農業是年輕人施展才華的大舞臺,如今也有更多的年輕人投身鄉村振興事業之中。因此,他將繼續加大智慧農業方面的投入,并與其他優秀人才一道探索合作,共同為營造我國現代農業發展新面貌貢獻力量。(記者 孟一凡 張云山 趙艾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