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津舉行的第二屆全國技能大賽上,廣東代表團共派出142名選手參加全部109個項目的比賽,參賽項目涵蓋制造業、信息技術、服務業等15個國民經濟行業門類。其中58名廣州選手代表廣東參加48個項目比賽,成為廣東參賽的主力軍。(9月18日《廣州日報》)
賽場之內,上演了一場令人炫目的技能“嘉年華”。上屆冠軍以教練身份“回歸”、奪冠后開設了新專業……在上一屆全國技能大賽上,廣州選手在多個項目取得佳績。在本屆比賽中,58名廣州選手脫穎而出、參與角逐。他們中既有年僅17歲的技能小將,也有從業近30年的職場老將,既有初次亮相國賽的新銳,也有二戰國賽的能手,既有來自院校的教師,也有來自企業的職工……“出處”不同,目標一致,他們都在技能大舞臺綻放光榮與夢想,用精湛技藝詮釋奮斗之美,用行動踐行技能成才、技能報國之志。
賽場之外,技能競賽又會產生怎樣的“化學效應”?
人才是第一資源。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對勞動力素質結構和技能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近年來,我國高度重視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相關工作深入推進。技術工人的價值不斷凸顯,“能工巧匠也是人才”逐步成為共識,技能人才在各行各業越來越吃香。然而一些地方,技能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缺口大,企業“用工荒”演化為“技工荒”,技能人才培養供需矛盾仍較突出。一個必須直面的問題是,如何激活技能人才活水,讓更多高素質技能人才脫穎而出?以賽強技、賽學互促,便是一條重要路徑。
作為國內規格最高、項目最多、規模最大、水平最高、影響最廣的綜合性國家職業技能賽事,全國技能大賽將技能人才再次推到了聚光燈下。本屆大賽不僅進一步擴容增量,賽項設置緊貼生產生活實際,覆蓋國民經濟行業門類的75%,還采取集中開放辦賽、“賽展演會”集成模式,新增“群眾技能體驗擂臺賽”,在群眾參與度、互動性方面下足功夫。以此為契機,這一方面為技能人才搭建廣闊舞臺,為提升競技水平鋪設賽道,助力培育鍛造技能人才隊伍,以更好服務社會生產生活;另一方面,為比賽選手喝彩,讓高競技水平出彩,有利于營造重視、關心、尊重技能人才的濃厚氛圍,讓更多技能人才“站”出來、“香”起來。
當然,培育時代發展所需的高技能人才是道綜合題,除了以賽促建、賽學互促之外,還有賴于營造識才重才、敬才用才的土壤與環境,讓技能人才更有奔頭、有出路,也依靠于政府、學校、企業等各方力量共同出力,促進技能水平大提升,助力高質量發展“加速跑”。(張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