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日報記者 阮孟玥
“理解神秘的黑洞,我們還有很多問題需要探索……”9月5日下午,在安徽師范大學一間普通教室里,一場關于黑洞研究的學術研討正在進行。
這場研討會的主持人——安徽師范大學物理與電子信息學院教授舒新文是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課題負責人、科技部重點研發項目學術骨干,他先后主持或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5項,在國際著名期刊發表論文100余篇。
舒新文致力于天體物理研究,發現迄今為止人類已知第二例雙黑洞潮汐撕裂恒星罕見天文現象,該成果發表于國際頂級期刊《自然·通訊》,歐洲空間局XMM-牛頓衛星官方網站在其“新聞和亮點”專欄發布了專題評論,稱“中國學者團隊發現了新的雙黑洞證據……”受到國內數百家媒體關注和報道,新華社等客戶端網絡點擊量超過4700萬次。
“我熱愛科學研究,人們對于自己熱愛的事物總愿意傾注時間和心血。”對于舒新文來說,他經常一張桌子一沓紙,心無旁騖解難題。潛心研究已成為他的一種習慣。
“他忙起來經常好幾天不著家。要是出差,幾個月回不來的情況也是有的。”他的妻子王竹平說。
科研的道路絕非坦途。2016年,舒新文曾兩次獨自赴美國莫納克亞天文臺進行天文觀測。該天文臺位于海拔超過4200米的高山上,空氣中氧氣稀薄,頭痛、疲倦、呼吸困難等強烈的高原反應癥狀,對于研究人員開展天文觀測實驗是一個巨大的挑戰。舒新文曾經連續7天工作在高山的天文臺上,每天堅持在深夜操控觀測設備,采集關鍵科學數據,為后來作為中方協調人組織、實施JCMT望遠鏡大型巡天計劃AWESOME國際合作項目提供了重要的觀測數據積累和技術支撐。
投身科研事業越久,舒新文越發感覺到扛起科技創新重任,光靠一個人的力量還不夠。于是,他開始注重科研團隊和平臺建設,組建安徽師范大學時域天體物理研究團隊,協助學院從瑞士日內瓦大學、南京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等高校和研究所引進7名優秀人才。近5年來,該團隊承擔國家基金項目8項(含1項國家“優青”)、國家重點研發項目子課題1項、中國科學院天文大科學中心FAST(“中國天眼”)重大成果培育項目1項。近期,團隊還爭取到了國際一流望遠鏡的觀測時間。
“無論他多忙,只要我們有困難去找他,他都盡力幫我們解決。舒老師還經常邀請外單位專家來學校交流,讓我們不斷了解新的方向,拓寬科研視野和認知。”團隊青年教師湯寧宇說。
舒新文不僅是師生心目中的榜樣,更是幫助學生筑夢追夢的“領路人”。
來到安徽師范大學任教8年,舒新文積極投身專業建設,作為專業負責人組織申報并獲批教育部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物理學)。他堅持立德樹人,傾心人才培養,多次擔任本科生“雛鷹工程”的指導教師,積極參與“教授面對面”活動,多次為學生作“勵志報告”,在學業、專業、就業、生活方面給予全方位指導。
近年來,他指導的10名研究生中,有2人獲得國家獎學金,2人獲評校優秀碩士學位論文,1人獲評安徽省優秀碩士學位論文。
“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物理學是舒新文和妻子王竹平求學時共同的研究方向,后來王竹平為照顧家庭放棄研究,現在的舒新文承載著兩個人的夢想。
“不斷向太空中的未知探索,這個過程可能是枯燥的,但一旦有進展就必將成為全人類的財富。”舒新文說。
(載9月8日《安徽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