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鞍山終于有馬拉松了,必須第一時間捧場。”2023馬鞍山·采石磯半程馬拉松定于11月5日舉行,看到報名信息,市民唐先生立即報了名。“本次馬拉松賽道選在了長江沿岸風光旖旎的景區,參賽選手不僅能感受馬拉松的快樂,還能欣賞到長江兩岸獨特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唐先生說道。
秀麗的長江岸線風光,只是“山水之都”馬鞍山的一部分。
山雖不高但旖旎蒼翠,峰奇嶺秀;水雖不深卻曲折縈回,溪清魚肥。馬鞍山一江兩岸水網密布、山圩并存,呈現出“三山兩水五分田”的地貌特征。這里山水秀麗,擁有名勝古跡200多處,包括翠螺山、天門山、褒禪山等名山,長江、石臼湖、丹陽湖等勝水,山環水繞、相依相伴,留存千古風韻,展現萬般錦繡。聚山納川的自然肌理和生態稟賦孕育了獨特的長江山水文化。
聚山納川“山水之都”:大美山水,文化增色
“青山恬淡清幽,采石磯險峻靈秀,褒禪山偉岸雄渾,丹陽湖煙波浩渺,浩瀚長江一瀉千里……馬鞍山真是一座詩意盎然的山水生態福地,讓人不忍離去。”來自揚州的一位游客,在暢游馬鞍山后寫道。
不忍離去的,還有“一生好入名山游”的詩仙李白,他曾七次漫游馬鞍山。天門山分立長江兩岸,并不高大,但卻因李白《望天門山》一詩而天下聞名。因為鐘愛青山最終長眠于斯,更成就了其中國第一詩山的美譽。每年馬鞍山李白詩歌節期間,海內外詩歌愛好者都會到這里祭奠這位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
瑰麗的山水,不但滋養心靈,還能啟發哲理。2022年是王安石誕辰1000周年,“紀念王安石誕辰1000周年——褒禪山論壇”在含山縣舉辦。《游褒禪山記》家喻戶曉,而其中的哲思,正來源王安石游覽褒禪山、華陽洞的經歷。唐代大家劉禹錫,仕途失意,但因為馬鞍山的山水慰藉,讓他依然保持了曠達的人生態度,那句“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也被后人稱道。
雄險的山水,還是英雄逐鹿的見證。比如這座城市名稱的來歷,相傳兩千多年前楚漢相爭,楚霸王項羽被困垓下,四面楚歌,敗退到和縣烏江后,請漁夫將心愛的坐騎烏騅馬渡至對岸。待烏騅馬上船后,項羽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便自刎而亡。烏騅馬看到主人身亡,也追隨主人跳了江,烏騅馬的馬鞍漂流到岸邊化成了一座山,就叫馬鞍山。
位于含山縣的古昭關雄踞于兩山對峙之間,春秋末期吳國大夫伍子胥,為躲避楚國的追殺,一路奔逃到了昭關,看到這里地勢險要,且有重兵把守,內心焦急,寢不能寐,一夜之間頭發全白,卻因此得以蒙混過關。
“翠螺出大江”的采石磯,更是兵家必爭之地。依托長江天險,南宋文臣虞允文指揮軍民在采石痛擊金兵,創造了我國軍事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輝煌戰例。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江南第一圩——當涂大公圩,成就了一片魚米之鄉,也滋養了一方人文。南朝南梁才子周興嗣奉梁武帝之命,在荷包山下一夜白頭,寫就千古奇文《千字文》,對后世產生深遠影響,也成為馬鞍山的一張文化名片。北宋著名詞人李之儀,寫下了《卜算子·我住長江頭》這首傳唱千年的經典詩詞。
生態福地,郁郁乎文!
打造長三角“白菜心”:人民保護長江、長江造福人民
夜幕降臨,華燈璀璨,位于采石古鎮的“長江不夜城”流光溢彩。前幾天,來自合肥的胡穎和愛人一起來看望在馬鞍山工作的女兒。空閑時,兩人一起轉了馬鞍山很多地方,“長江不夜城”就是其中一站。
“沒想到馬鞍山還有這樣一處如此具有文化內涵和科技感的夜游景點,尤其是‘千里長江畫卷’,讓長江文化風貌盡收眼底,仿佛置身其中,體驗感非常好。”事后,胡先生驚嘆道。
作為傾力打造的文旅標桿項目,“長江不夜城”已經成為馬鞍山生態價值轉化的一張名片。璀璨不夜城的背后,是長江馬鞍山段秀麗風光。
然而,作為一座資源型城市,馬鞍山的發展經歷了“先有礦后有市、先生產后生活”的過程,沿江產業布局密集、產業結構偏重、污染排放較大,長江頻頻亮起“生態紅燈”。2019年,市委、市政府以薛家洼整治為突破口,規劃實施23公里長江東岸綜合整治,一舉改變了我市長江沿線“臨江不見江、臨水不親水”的狀況,還給老百姓一條親江親水的生活岸線、生態岸線、景觀岸線、文旅岸線,薛家洼生態園等變身為“城市生態客廳”和網紅打卡地。
盛夏時節,石臼湖碧波蕩漾,水鳥鳴啾。得益于長三角一體化戰略的推進,環湖兩省四地聯手共治,讓石臼湖重現煙波浩渺、湖天一色。
而在向山的凹山地質文化公園,曾經的亞洲最大鐵礦坑,早已變身凹山湖,成為市民游客新的打卡地。
廢棄礦山變身主題公園,“微笑天使”江豚再現,浮沙圩、零點公園扮靚長江西岸,慈湖河、得勝河成為景觀帶……這里,“人民保護長江、長江造福人民”正成為現實。
生態福地,煥發新彩!
記者 劉明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