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日報 》( 2023年07月25日 第 13 版)
“別擔心,沒啥大問題,回去把中藥吃了,過段時間再來復查下就行……”臨近中午,走進安徽省涇縣黃村鎮衛生院中醫館,醫生黃希松正在接診今天上午的最后一名患者。在他的辦公桌上,看完的問診號碼牌已堆起了好幾摞。
周一至周五早上7點,黃希松都會準時在中醫館出診,平均每天上午要看近百名患者,對于一位年近六旬的人來說,這樣的工作量可不輕松。每當有人勸他縮短出診時間,黃希松總說,“患者就是我的親人,什么時候看完,我什么時候下班。”
1964年,黃希松出生在涇縣的一戶普通農家中,高中畢業后,便跟著哥哥后面學醫。1987年,縣里招考村醫,23歲的黃希松通過考試,被分配到黃村鎮桃嶺村,開始行醫生涯。
桃嶺村共有1000多人,居住較為分散,且老年人較多,行動不便,來衛生室看病很不現實。為了方便村民治病,翻山越嶺、上門問診成了黃希松的家常便飯。“對于上了年紀的村民,我每月會定期走訪兩三次,那會兒也沒車,全憑兩只腳,最遠的地方光走過去就得一兩個小時。”黃希松笑著說,“在村里多年,從沒買過一雙皮鞋,只穿解放鞋,一年得穿破三四雙。”
作為村里唯一的醫生,黃希松需要隨時接診。有一年冬天,屋外漫天大雪,村衛生室的門“砰砰”作響,黃希松開門一看,原來是有村民身體不適,家人前來求助。黃希松二話沒說,拿上出診箱,徑直奔向雪地里。
診斷發現患者是胃出血,由于治療條件有限,在簡單處理后,黃希松決定把患者轉移到鎮里的醫院。“從山下到鎮上,少說也有幾十里路,我一手舉著吊瓶,一手托著擔架,把患者送到醫院。”黃希松返回村里時,已是深夜,這時他才發現自己的手已被凍傷。“好在救助及時,這點傷不算啥。”黃希松說。
2003年,因為工作表現出色,黃希松被調至黃村鎮衛生院工作,平臺變大了,黃希松身上的壓力也是越來越大。
為了更好提升自己的醫術,黃希松每天晚上回到家都會整理病案,這樣的習慣已堅持多年,“從醫就是要終身學習,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對患者負責。”
“中國好人”“安徽省最美醫生”“徽鄉名醫”……多年來,黃希松收獲不少榮譽,但他很是謙虛:“我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基層醫生,治病救人是職責所在,只要身體條件允許,行醫這條路我會一直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