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合肥6月17日消息(記者 徐秋韻)“三夏”時節,江淮沃野田疇忙。
芒種已過,全國麥收進入尾聲。爭分奪秒搶夏收、暖心政策助豐收、糧企圍著糧農轉、資金跟著夏收走……收獲的圖景也鋪展在江淮大地。歷時近半個月,夏糧主產省安徽麥收結束,4290余萬畝小麥收入糧倉,夏種也進入高峰。
搶收搶曬忙 保顆粒歸倉
相比較往年,今年安徽麥收有些特殊——連續兩場降雨對今年的安徽麥收提出了挑戰。安徽省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這是安徽近十年來麥收期間遇到的最不利天氣。
“麥熟一晌,貴在爭搶”,趕時間、爭進度、保安全,安徽各地行動迅速,突出一個“搶”。
“6月4日至5日,合肥市很有可能將迎來一次強降雨過程,如果下雨前不能將這些小麥收上來,村集體經濟將蒙受巨大損失。”合肥長豐縣陶店村村民黃建國說。
一場與時間的賽跑拉開帷幕。6月3日深夜11時許,合肥市長豐縣楊廟鎮陶店村的農田里燈火通明,機聲隆隆,12臺聯合收割機在麥田里來回馳騁。“我們來長豐3天了,全部是挑燈夜戰。”來自江西的農機手汪倩倩說。
合肥市長豐縣下塘鎮高標準農田夏收(央廣網發 陳科攝)
6月5日,雨過天晴,宿州埇橋區的小麥開始大面積收割。埇橋區蘆嶺鎮陳堂村村民張金玲家今年種了6畝小麥,看著黃澄澄成熟的麥子,因為只有自己一人在家,擔心天氣變化的她心里很著急。得知她的情況后,村里調來了收割機,這讓她吃了定心丸。“麥子收到家我也就放心了。”張金玲說。
據了解,6月3日安徽單日搶收近千萬畝,刷新麥收歷史紀錄。截至6月9日,全省已收小麥面積4248.7萬畝,進度為99%。
除了快,收獲質量也提升,今年全省小麥機收平均損失率為1.1%,遠低于國家標準不高于2%要求。
搶收期間,安徽共投入聯合收割機逾20萬臺,日均投入4萬余臺,安徽小麥機收率達到98.5%。
“三夏”搶收,除了要把地里的麥子及時搶收上來,還得儲存安全,水分控制是關鍵。在麥收季的皖北糧食主產區,不少房前屋后都攤曬著新收的麥子。
開足馬力烘干新收的小麥,5月31日,安徽省農業農村廳印發緊急通知,全面啟用1.74萬臺烘干機,落實各烘干點對接農戶,引導和支持24小時開機作業,減少產后損失,確保夏糧安全入庫。
收割機、打捆機綠色通道,今年夏收安徽在205個主要路口設立跨區作業接待站(央廣網發 安徽交控集團供圖)
為讓糧食盡快歸倉,今年,糧企與糧農聯系也更為緊密。“到國有糧食企業賣糧放心!”在安徽和縣,種植大戶王來成的售糧款1天內就達到了他的賬戶。安徽和州糧食有限公司善厚分公司總經理管德武表示,公司充分發揮國有糧食系統主渠道作用,收購前準備充足,從縣農發行先期貸款5000萬元收購糧食,保證售糧戶一手交糧一手收款,做到“錢等糧”,讓糧農賣明白糧、放心糧。
做強農業“芯”豐收有保障
“幸虧換了耐濕性好的新種子,才讓降雨沒有影響到收成,今年又是一個豐收年。”朱仙莊鎮種糧大戶李漢林開心地說,這個品種籽粒比較飽滿,產量也比較高,達到一千四五百斤一畝。
去年,安徽博大種業有限公司向李漢林推薦了國審小麥新品榮華116這個小麥品種,種糧下地后,結合農技專家的指導,科學進行田管,如今小麥的長勢良好,遇到連續雨水天氣,在耐濕性方面表現突出。“這個小麥的品種皮厚,跟其它品種比要耐濕。”安徽博大種業有限公司總經理苑樹文介紹,優質麥見水它的質地很硬,屬于強筋,很難泡透,在泡不透的情況下,它就耐穗芽了。
被譽為農業“芯片”的種子,也在安徽連年的豐產穩產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在安徽,每年全省小麥的種植面積在4300萬畝左右,而良種對糧食增產的貢獻率超過45%。目前,安徽正大力度推進實施了種業振興行動,依托多家農業科研院所的力量,開展育種攻堅戰。
試驗站的麥收“保衛戰”(央廣網發 宿州埇橋區供圖)
為了研制出適合皖北小麥主產區栽培的高產優良品種,2016年,安徽農業大學選擇位于黃淮海南部的宿州作為永久試驗基地,在全省率先開展小麥栽培技術不間斷跟蹤試驗。八年來,經過不斷試驗和方向調整,這里試種的小麥逐漸承受了低溫、干熱風、病蟲害等自然災害頻發的考驗,形成了現在抗逆性較強的優良品種。
“育種沒有捷徑,這些承擔著‘使命’的小麥品種是經過七八年培育的成果。”安徽農業大學皖北綜合試驗站負責人張海鵬說。
記者了解到,今年,全省落實優質專用小麥面積3452.2萬畝,占播種面積的80.4%。其中,“皖字號”自主選育品種推廣面積達1000萬畝以上,良種覆蓋率達到99.9%。
用上高科技 農民“慧”種地
隨著夏糧收割結束,農業生產進入夏種環節。夏種期間,安徽各地重點抓好夏種夏管機械化生產,一批栽培新技術、播種新農機推廣應用,全面提升夏種效率和質量,為秋糧豐收打下堅實基礎。
日前,安徽省農業農村廳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強化夏種、夏管的技術指導和科技培訓工作,做好生產條件創設,保障夏糧穩步推進。
眼下,正是安徽宿州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播種的關鍵期,在安徽宿州靈璧縣下樓鎮的農田中,大豆、玉米一體化免耕施肥播種機正在進行田間作業,這臺播種機加裝了北斗導航輔助駕駛系統,可以根據預設播種路線自動播種,省時高效。今年,安徽宿州投入八千多臺套農機,助力播種任務高效提質。
安徽宿州靈璧縣下樓鎮,大豆、玉米一體化免耕施肥播種機在進行田間作業(央廣網發 宿州靈璧縣委宣傳部供圖)
作為全國首批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的示范縣,今年,亳州蒙城縣夏種面積190多萬畝,機械化種植率達到100%。
從皖北到皖南,夏種如火如荼,稻田綠浪翻騰,一半金黃,一半青綠。
6月16日,銅陵市義安區農業農村局在東聯鎮東埂村召開水稻機插秧生產現場會。農技人員現場為農戶介紹水稻生產機械化新技術。“高速插秧機每天可栽插50畝,每畝費用70元,傳統手工栽插每人每天僅能栽0.7畝,每天人工費用150塊錢。”銅陵豐谷育秧工廠負責人朱建友說。
池州市貴池區牛頭山鎮木閘社區種糧大戶王光政今年第一年嘗試水稻機插秧技術,他將自家的300多畝農田的水稻育秧承包給了當地的育秧工廠,實行代育代插,全程機械化操作,大大提高了效率。
6月6日,位于安徽省銅陵市陳瑤湖鎮花園村的凌家花園家庭農場,村民正在起秧苗、機插秧(央廣網發 陳磊攝)
池州貴池區農機服務站副站長方江海告訴記者,機插秧從育秧開始,就科學規劃、規律種植,確保秧苗能夠整齊、均勻的分布,這種合理密植可以提高水稻產量。
在池州市萬興家庭農村農場,田地里整齊擺放著生產期不一的育秧盤,插秧機上一片片整齊備插的秧苗正是來源于這里。“以前我們都是把種子放在水田里面育秧,那種叫水育,現在講究農技農藝融合,技術部門指導我們采用了新技術,在有營養基質的硬盤里育秧,做硬床旱育。”農場主李程忠介紹說,相比于水育,旱育秧苗根系發達,利于營養吸收,根系也盤結得更好、更結實,方便管理也利于后期機插,下田后緩苗期短,秧苗具有很強的抗倒伏能力。
田間地頭,種糧農民探索著一件件“新農事”,科技賦能、不誤農時抓好農業生產。
產業鏈躍升 田間連車間
不僅賣原糧,還要賣產品,安徽還以“糧頭食尾”為抓手,推動產業發展轉方式、調結構,向精深加工要效益,延伸糧食產業鏈。
近日,在安徽省規模最大的面粉加工廠五得利集團亳州面粉有限公司生產車間,新收上來的小麥被送進制粉車間,經過一系列程序后,一袋袋面粉新鮮出爐。
“我們一年加工小麥能力110萬噸,占亳州小麥總產量的1/3,去年產值有32.3億元,產值帶動3200人就業。夏收時,我們實行24小時收購,以質定價,隨到隨收,立付現款。”五得利集團亳州面粉有限公司副經理郭風翔說。該公司擁有7條國際先進水平的自動化生產線,保證了面粉生產過程的穩定、安全、衛生,具有良好的蒸煮和烘焙特性。
五得利集團亳州面粉有限公司全自動生產車間(央廣網發 五得利集團亳州面粉有限公司供圖)
在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亳州市渦陽縣金沙河面業公司,小麥被送進制粉車間,而后變成一袋袋掛面。“我們一年處理小麥250萬噸、加工掛面70萬噸。”金沙河面業公司相關負責人李夢露說。
在安徽亳州,一批知名糧食加工企業先后落戶,帶動113家糧食加工龍頭企業向優質糧食產區和加工園區集聚,亳州小麥年加工能力達到450萬噸。
同樣,安徽阜南縣引進龍頭企業中裕食品有限公司,中裕30萬噸小麥精深加工項目一舉改變了阜南縣買原糧、賣原糧的局面,進一步構建優質小麥完整產業鏈。同時與魯花集團簽定合作協議,發展花生油產業,實施小麥、花生輪作,形成小麥粉和花生油產業“兩翼齊飛”。
在位于蚌埠市懷遠縣的安徽益糯園食品公司生產車間內,一粒粒稻谷正經過一道道工序,變成雪白的糯米和糯米粉銷往全國各地。企業的生產原料均來自當地的種糧大戶和農業合作社種植的優質糯米,該企業平均每個月糯稻處理量達到2萬噸以上。蚌埠市懷遠縣種糧大戶周玉關告訴記者,糧食熟了以后,企業直接來收購,現在每年收入比之前增加了50多萬元。
田間直達車間,產品變商品,完成“升值”之旅。如今,越來越多優質的糧油品牌走上安徽老百姓的餐桌,不斷滿足多元化、個性化的消費需求,安徽糧油產業鏈條進一步走深走實。
數據顯示,2022年,安徽實現糧油加工業總產值3070億元,比上年增加173億元,同比增長6%,持續位居全國前列。今年,安徽將新增產值超10億元龍頭企業10家、產值超50億元加工園區3家,農產品加工業產值從1.55萬億元提高到1.68萬億元,農產品加工業與農業總產值比達2.6∶1。
加快實現農業現代化,做強“頭”和“尾”,已成為厚植安徽農業優勢的重要抓手。安徽省發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主任張云表示,做好“糧頭食尾”“畜頭肉尾”“農頭工尾”增值大文章,關鍵要堅持全產業鏈發展,既要做好“頭部”農產品的特色化增值空間,也要做好“尾部”精深加工的增值文章,頭尾兼顧齊發力,才能把農產品資源優勢更好地轉化為產業優勢和經濟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