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實現“家門口”就餐,吃飯問題不再難;逛菜市就像逛商場,環境好了,心情也美了;“三公里”就業圈建設成效顯著,找工作更便利了……
悠悠萬事,民生為大。聚焦人民群眾最迫切最急需的民生問題,我市暖民心行動穩扎穩打、集中發力,把小事辦好,把實事做實,讓老百姓得到更多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交上了一份既有溫度又有質感的高質量“民生答卷”。
聚焦急難愁盼 傾聽民聲民意
“社區的老年食堂辦得好,我和老伴經常去那里吃飯,葷素搭配、優惠實在!”說起去年社區建立的老年食堂,慈湖高新區慈馨家園小區老人李家芳嘖嘖稱贊。她希望,今年的暖民心行動可以繼續為老百姓帶來更多實惠。
今年2月,在市民生辦統一安排下,我市2023年一季度暖民心行動集中宣傳活動在全市各縣區、開發園區同時布點開展。活動當天,市民生辦及市人社局、市民政局、市體育局、市教育局、市商務局、市衛健委、市城管局等暖民心行動7個牽頭部門共組成了9個小組,分赴各縣區、開發園區等9個載體設置集中宣傳點,向廣大市民宣傳我市十項暖民心行動的內容及成效,并針對市民提出的問題給予詳細解答,有效提高了群眾的知曉率。
把群眾滿意作為第一標準,我市在每項方案的項目實施前和過程中,始終做到積極聽取群眾意見,發動群眾參與和監督,成效交由群眾評判,確保暖民心行動落地見效。
前不久,市教育局牽頭組織了以“走進老年學校,體驗老有所學”為主題的暖民心行動體驗活動,57所老年學校精選了繪畫、舞蹈、戲曲、書法等151門體驗課程供老年朋友體驗。活動一推出,廣大老年朋友踴躍報名,全市共有4824名老年朋友走進老年學校參與體驗活動。
“‘老有所學’暖民心行動讓老年生活更加多姿多彩!”參加活動的董躍華老人說道。
十項暖民心行動,從就業促進、“新徽菜·名徽廚”、老年助餐服務,到健康口腔、安心托幼、快樂健身,再到便民停車、放心家政、文明菜市、老有所學,每一項都承載著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了群眾“穩穩的幸福”,我市各部門共同錨定目標、創新舉措、穩扎穩打、全力推進,超序時進度落實各項任務安排,真正做到了把小事辦實、實事辦好,讓群眾看到變化、見到成效、感到幸福。
辦好實事好事 生活有滋有味
玩轉足球、童趣閱讀、藝術創想、益智游戲……在雨山區西塘名苑幼兒園,豐富多彩的延時服務課程讓孩子們在運動中學習,在探索中成長,始終與快樂相伴。
“我們在確保孩子安全的基礎上,根據他們的年齡、興趣,有計劃地開展了形式多樣的延時服務課程,讓孩子有收獲、有成長,家長‘托’得放心、暖心、安心。”西塘名苑幼兒園黨支部書記、園長謝小華說。
據了解,目前,我市311所幼兒園均提供了延時服務,實際參與幼兒人數達2.99萬,實現了幼兒園全覆蓋和有需要的幼兒全覆蓋,家長按時“接娃難”問題得到了解決。
孩子是家長最大的牽掛,勞動是創造美好生活的源泉。今年41歲的張駿參加了“新徽菜·名徽廚”當涂大肉面培訓活動,培訓合格后,他選擇了從事經營當涂大肉面這個行業,如今,他有了自己的店面,不但生活有了保障,人生更是開啟了一個全新的篇章。
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囑,不斷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變為現實。今年,我市將繼續推進十項暖民心行動,讓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突出就業這個最大的民生,今年,我市將繼續推進“三公里”充分就業社區建設,力爭60%的城市社區達到“三公里”充分就業社區標準;突出群眾有感的“關鍵小事”,完成現有存量不達標菜市整治和改造提升,其中,城區菜市12個、鄉鎮菜市15個。突出群眾生活的品質追求,我市將新開發特色徽菜品種專項標準2至5項,開展徽菜師傅技能培訓1400人次;全市二級及以上綜合醫院單獨設置口腔科,30%以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30%以上服務人口超過2萬的鄉鎮衛生院配備專職口腔醫師;完成全市居住小區、行政村健身設施維修、改造、升級、補建229個,基本實現城鄉居民身邊健身設施全覆蓋;培訓家政服務人員19400人次,員工制家政服務企業縣級覆蓋率達到100%;鞏固提升已建成的237個老年食堂(助餐點)服務質量,新增城鄉老年食堂(助餐點)不少于86個;全市參與學習教育活動的老年人達到13.5萬人左右,建成老年大學(學校)584所;全市新增城市停車泊位19000個,其中公共停車泊位3500個;各縣區新建成1至2個示范性托育服務機構,全市新增托位3300個。
記者 黃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