鳶尾、狐尾藻等挺水植物和沉水植物裝點其中,仔細觀察,還能看見魚兒在水中嬉戲;河道兩邊,綠樹成蔭,滿目翠綠……看著眼前的尖擔溝流水潺潺,慈湖高新區環境保護委員會辦公室工作人員代文軍的內心感慨萬千。
以前,尖擔溝是條人人避而遠之的黑臭溝。代文軍介紹,2017年9月,慈湖高新區啟動了對尖擔溝黑臭水體的整治工程。新建雨、污水管網,清理溝底淤泥,增加水循環和曝氣裝置,重新構建水生態系統,全面排查周圍企業及沿線道路的雨污分流落實情況,實施暗渠改明渠工程……2017年11月,整體工程竣工。如今的尖擔溝,舊貌換新顏,已成為園區內一條亮麗風景帶。
尖擔溝屬慈湖高新區核心區內水系,東起苗圃路,西至新建尖擔閘泵站,北傍犁尖灣,南連金星化工橡膠廠、圣戈班鑄管廠,全長1850米,分為南北兩段,上游780米為河道形式,中下游1070米為渠道形式(其中暗渠長750米,明渠長320米)。該水系周邊道路管網均為雨污分流,但水系周邊主要為化工企業,下雨時企業部分污染物隨地表徑流進入水系,加上下游暗渠內通風不暢、部分企業偷排致使渠內水體情況復雜等原因,造成下游水體呈現輕度黑臭現象。
下藥需對癥,正本方可清源。整治尖擔溝,必須排查污染源頭。中冶華欣水環境綜合治理項目工作人員對尖擔溝周邊企業進行了一一排查,共查明進入尖擔溝暗渠的排水口有6處,其中有3處連接市政雨水管,清淤施工人員從內部予以封堵;對于混入了企業生活廢水的行為,慈湖高新區及時下發了《環境監察通知書》,企業按要求自行封堵接口,并將生活廢水接入污水管網。2017年11月,尖擔溝清淤治理工程全部完成后,第三方監測機構多次對尖擔溝沿線多處點位取樣檢測,水質均滿足地表水V類水體標準。
有無異常排水、設備運轉是否正常、景觀綠化是否有損壞……河道運維人員明宙生每天都要沿著尖擔溝兩邊的步道進行巡視,“我們每周對尖擔溝水質進行取樣檢測,確保水質達標。”
從黑臭水體變身生態景觀河,尖擔溝煥然新生的背后,是慈湖高新區久久為功、逐“綠”而行的堅持。多年來,慈湖高新區不斷強化環保基礎設施建設,狠抓突出環境問題治理,持續提升園區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累計投入環境整治經費20多億元,完成轄區全部9條黑臭水體治理;大力推進慈湖污水處理廠一期擴建,改造新建市政雨污分流管網67.15千米,基本完成市政管網雨污分流;沿江散貨碼頭全部建成抑塵裝置和初期雨水收集系統,所有港口均配套建設了船舶生活垃圾和廢水接收設施。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作為全國首批黑臭水體治理示范城市,我市圍繞“水清、岸綠、景美、河暢和群眾滿意”目標,以前所未有的重視、前所未有的投入、前所未有的工作力度,高質量、高標準、高水平深化中心城區水環境治理,全力消除黑臭水體,構建生態水系。全市35條黑臭水體已全部消除黑臭并通過住建部“長治久清”驗收,“水清岸綠、魚翔淺底”的美景重回老百姓的身邊。
目前,治理后的河道已全部進入運維期,我市將持續做好日常維護、問題排查等工作,扎實推進雨污分流,嚴防污水下河,杜絕返黑返臭,確保水清岸綠,實現長治久清。
記者 黃瑩 通訊員 邱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