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發展調研行】
“科里科氣”,人們為何如此形容安徽?
走進安徽創新館,科技感、現代感、未來感撲面而來。在人像復刻機體驗處復制粘貼一個自己,穿越量子隧道體驗神奇世界,還有空中成像設備等近1900項“黑科技”讓人目不暇接。透過這一“窗口”,安徽省科技創新的豐碩成果盡收眼底。
走出安徽創新館,科技元素、創新元素無處不在。科學大道、創新大道、科學島路等路名彰顯城市氣質,悟空探秘、墨子傳信、熱核聚變、九章計算、本源司南、祖沖之號等重大科技成果先后在合肥誕生,創新篇章在此譜寫。
“安徽是個好地方啊!這里有濃厚的創新氛圍,肥沃的創業土壤,尤其有完善的激勵創新創業的配套政策,我們的企業來到這里獲得了更高質量的發展。”當被問及為何來到安徽投資創業時,安徽省六安市一家氫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坦言“不想錯過安徽”。
這樣的評價在記者采訪的大大小小多個企業中得到印證,相關企業負責人普遍點贊了安徽的創業環境和創新生態,特別是安徽省堅持把企業作為科技創新的重中之重,推動科技人才、創新平臺、儀器設備、科技項目、成果獎勵等“五個向企業傾斜”。
事實上,安徽省始終把創新作為最大政策、最大動力,放百年眼光、集創造之力,下好創新“先手棋”。安徽省委省政府依托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升級,深度融合“政產學研用金”,著力打造科技創新策源地,走活高質量發展“一盤棋”,在國家創新大格局中鐫刻了安徽烙印。
近年來,安徽省印發《安徽省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科學與技術發展規劃(2021—2035年)行動計劃》,明確“336614”科技戰略布局,奔著“最緊急、最緊迫”的“卡脖子”問題去,相繼出臺《安徽省“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安徽省基礎研究十年行動方案》,明確科技創新發展的重點方向、重大任務和重要舉措。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構建重大科技攻關體系,精準實施省科技重大專項、省科技創新“攻尖”計劃等項目,通過揭榜掛帥、定向委托等方式,集結省內外優勢力量協同攻關,破除“心腹之患”、緩解“燃眉之急”。
去年8月,我國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產生45.22萬高斯的穩態磁場,打破了塵封23年的世界紀錄。今年4月,世界首個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EAST)取得重大成果,成功實現403秒穩態長脈沖高約束模式等離子體運行,中國“人造太陽”創造了新的世界紀錄。
僅僅相隔8個月,安徽省合肥市廬陽區的一座不足3平方公里的小島上,就接連傳來兩項創造世界紀錄的重大創新捷報,讓人不禁感嘆。這座小島就是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的所在地——科學島,也是安徽“科里科氣”的源點之一。
登上科學島,記者見到了創造穩態強磁場世界紀錄的科研團隊骨干之一——房震。“癌細胞里面有一個紡錘體,在強磁場的作用下,它那個小觸角就彎掉了,小觸角彎掉以后,癌細胞就不生長,所以強磁場也許能夠抑制腫瘤……”介紹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時,1989年出生的房震不停翻展著左手五指,通俗的表述與身著的黑色T恤、藍色牛仔褲一樣接地氣。作為高場磁體技術青年創新突擊隊隊長,房震坦言,科研攻關過程中,一而再再而三的失敗讓人很受打擊,但是他們年輕無畏,向老科學家學習,弘揚新時代科學家精神,一次次吹響科技自立自強的“沖鋒號”,最終親手創造、親眼見證了我國科技事業的一個歷史性時刻。
房震所在的團隊平均年齡35歲,其中,最大的38歲,最小的25歲,有的人還是在讀學生。而這樣的青年創新突擊隊只是科學島上眾多“島民”的縮影。正如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建國所說,青年代表著科學島的未來,“在各級政府的支持下,科學島依托大科學裝置平臺,多措并舉引才育才,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人才‘強磁場’”。
如果把科學島比作“鳥巢”,這座小島不僅實現了招凰引鳳,孵化出一個個產業“金蛋”,同時還以自身的蝶變生動演繹了“城”與“島”的雙向奔赴。
“目前,安徽省以創新型省份為旗幟性抓手,正在起草全省加快建設高水平創新型省份系統性安排部署工作文件,明確新時期科技創新工作系列打法、舉措和政策。”安徽省科技廳副廳長姚群介紹。
空中俯瞰,安徽創新館的三座主體建筑呈現原子裂變般布局:創新將會帶來裂變般的能量。
安徽,未來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