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回暖,小麥經歷返青拔節,進入抽穗揚花期。一大早,楊云便開始調試無人植保機,著手小麥赤霉病防治。
“小麥抽穗至揚花期是赤霉病多發期,小麥揚花先是黃花,然后經過2到4天變成白花,標志揚花結束。防治小麥赤霉病就是要在黃花出現時進行,等到白花再防治,效果就會打折扣。科學管理、精準施藥才是高產優產的關鍵。”聽了楊云的一番種糧經,可見年過半百的他,已從一名種地“老把式”轉身成為時代“新農人”。
2007年,楊云萌生起承包土地的想法。“咱們護河鎮是當涂縣重要的農業大鎮、產糧大鎮,土地肥沃,產糧多、質量好。但是年輕人都想出去打工,村里的地就沒人種了,我看著實在是可惜。”于是楊云流轉了近600畝農田從事優質糧油種植。
早年種田的艱辛,讓他感受到靠傳統方式種地的弊端,他自我打趣說“當年吃的苦都能寫成一本書了”。他沒有止步于當個傳統的種地“老把式”,而是另辟蹊徑,不斷探索,改變傳統種植模式,走農業機械化、產業化道路。“種地一定要相信科學,每一項農業技術,都是科研部門試驗成功后才推廣的,我們要積極地應用到農業生產中。”楊云說。
2014年,楊云申報高標準農田建設,注冊成立當涂縣李楊水稻種植家庭農場,對流轉的田塊進行平田、開渠、修路,實現澇能排、旱能灌、農機能通的農田建設目標,有力推動由分散經營向適度規模經營轉變。次年,他又投資建設烘干標準化倉庫,提升農場糧食倉儲的容量、品質和效率。他探索應用的“稻鴨共生”模式不僅獲得了豐厚的經濟效益,還有效地保護了生態環境。憑著一股鉆勁,他總能適時地將最新的農業科技應用到農業生產中去。在藏糧于技上,他總是做“吃螃蟹的第一人”,近年來積極嘗試種植再生稻,并從2017年的80畝增加到今年的150畝。再生稻一種兩收,降低了成本、提升了效益。去年一畝兩茬收成畝產達750公斤。
如今,楊云的種植基地不僅成為省市縣農業專家調研的對象,他也成為周邊鄉鎮種植大戶效仿的榜樣。規模化、集約化、機械化、科學化種植,使得糧食產量不斷增長,2015年,農場也被評為安徽省級示范家庭農場、市級優質糧油種植基地。合作社不僅帶動周邊300余名村民就業,還定期召開培訓班,每年培訓超150人次,讓更多農戶通過種糧實現致富。2020年農場的“谷之墩”大米獲得中國綠色產品認證。
從種地“老把式”到時代“新農人”,憑借十六年的堅守,楊云得到了大家的認可。先后獲評2019年當涂縣“十佳”產業發展帶頭人、2021年度馬鞍山市勞動模范、2022年安徽省勞動模范稱號。“現在,國家政策好,種糧前景好,我要做一輩子的‘種糧人’,朝著‘農場有效益,百姓得實惠’的目標一直走下去。”楊云信心滿滿地說。
文圖/記者 吳黎明
通訊員 張寧寧 姜斯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