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化教育綜合改革,擴增優質教育資源,推進全市中小學校優質均衡發展,日前,我市出臺了《關于進一步深化中小學集團化辦學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大力推進城鄉之間、區域之間、學校之間優質均衡發展。
力爭到“十四五”末,全市新建小區優質教育資源覆蓋率達100%,到2025年當涂縣、花山區、雨山區順利通過國家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縣(區)評估驗收,到2028年含山縣、和縣、博望區按期通過國家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縣(區)評估驗收,逐步實現全市義務教育優質均衡全覆蓋。
完善辦學模式
打破行政界限讓優質教育資源“再生擴容”
中小學集團化辦學是擴大優質教育資源供給、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重要舉措。完善集團化辦學模式是推進集團化辦學的關鍵所在。《意見》指出,在總結我市集團化辦學經驗的基礎上,將繼續推進“名校+新校”“名校+弱校”“名校+農村校”辦學模式。原有松散型集團一律向緊密型集團轉變。
新建學校以“名校+校址+校區(分校)”命名,實行緊密型集團辦學,由集團全面管理。按照便于管理、利于辦學的原則,穩步理順義務教育學校級別與機構設置。緊密型教育集團原則上實行一個法人機構、一個領導班子負責管理多個校區(分校),校區(分校)校長應由名校副校長擔任。加大教育集團內交流力度,名校骨干教師要與新校全面共享,在現有干部教師交流輪崗比例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名校干部和骨干教師的交流比例,交流時間原則上不低于三年。鼓勵集團內已經有影響力的優質學校成為獨立法人機構并再領辦新的學校,推進探索優質資源再生發展機制。
打破行政管轄界限,為集團化辦學注入新的活力,我市還將發揮全市優質教育資源綜合效益,在市教育行政部門統籌協調下,打破學校辦學行政管轄界限,將優質教育資源引入縣(區)辦學。推動市直管理優質學校參與縣(區)集團化辦學。跨區域集團化辦學的由市教育行政部門提級管理,校區(分校)辦學經費由所在縣(區)政府或開發園區保障。鼓勵引進長三角地區優質教育資源開展合作辦學。
此外,按照《意見》要求,我市還將實施跨學段集團化辦學。充分積極利用高校、普通高中優質教育資源向下兼容、延伸學段辦學,按照“高校+新校”“高中+新校”模式,通過舉辦附屬學校、領辦初中或九年一貫制學校等方式,助力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支持市二中在優質初中建設人才共育基地,進一步推動我市基礎教育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支持社會資源參與集團化辦學。在不改變公辦學校辦學性質和保障機制前提下,支持辦學規范、管理水平高、社會影響好的民辦學校參與新建學校或薄弱學校管理。支持引進有資質、有經驗的教育管理機構對新建學校或薄弱學校提供管理服務,促進新建學校或薄弱學校加快成為群眾信賴的優質學校。
以強帶弱
雙向提升集團化辦學在我市“遍地開花”
回顧我市中小學集團化辦學的歷史,有許多可圈可點之處。
2013年7月,第八中學與第二十中學“聯姻”,組建八中教育集團;2014年9月,馬鞍山二中鄭蒲港分校正式開學;2015年9月,實驗小學教育集團秀山校區正式啟用;2020年9月,四村小學教育集團雨錦分校迎來第一批新生;2020年10月,市實驗中學加入七中教育集團,開啟發展新征程……
多年來,我市積極推動集團化辦學工作,通過“名園+新園”“名校+新校”“名校+弱校”等方式,充分發揮珍珠園幼兒園等5所省市一類園、馬鞍山七中等10所義務教育學校、馬鞍山二中等2所省示范高中的引領和輻射作用,領辦新建公辦園12所,新建及改擴建薄弱義務教育學校15所、高中學校4所,進一步擴大了優質教育資源的覆蓋面,有效推進了城鄉優質教育資源的均衡發展,讓更多的孩子在家門口享受到優質的教育資源,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優質教育資源日益增長的需求。
在集團化辦學的基礎上,我市還組建了46對243所學校參加的“1+4”互惠教育研究共同體,推動城鄉教育縱向資源貫通和橫向短板補齊的“雙向提升”,有力促進了城鄉教育均衡發展和一體化發展水平的提升。
記者 黃瑩 通訊員 柴家峰 謝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