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支由退捕漁民組成的護漁隊,40名護漁隊員全天候輪流值班,協助漁政開展禁捕執法巡查,對非法捕撈形成有效震懾。他們是當涂縣漁業資源保護協會護漁隊。
“如果把江面巡航海里數折算成公里,再加上江河湖堤巡邏里程,一年巡航、巡邏總里程至少有4萬公里,可繞地球一圈。”漁民出身的當涂縣漁業資源保護協會副會長李元平算了一筆賬。
如今,長江當涂段水域生態環境明顯好轉,船舷兩側常見魚兒歡跳,“水中大熊貓”江豚頻頻現身。這支“護漁隊”功不可沒。
昔日捕魚為生計,今朝護漁為子孫
3月21日早晨,姑溪河入江口,春霧蒙蒙,護漁隊員吳雙喜和同伴一起,穿上救生衣,帶上下水褲等裝備,走下躉船,上了護漁快艇,開始巡邏工作。回眸處,躉船上“當涂縣漁業資源保護協會”的標識漸行漸遠。放眼四周,心中的警惕性越來越高。
“過去天天開船,風吹日曬,為了生計;現在也天天開船,使命在肩,為了造福子孫后代。因此,有種莫名的成就感。”吳雙喜告訴記者,2019年,當涂縣在全省范圍內率先徹底結束生產性捕撈,得益于“漁民上岸”好政策,漁民們徹底告別了“吃不飽”的江河捕撈,從船上的“搖搖晃晃”變成陸上的“安安穩穩”。
岸上有了公租房,經過培訓也有了新營生,但對江河的那份情感無法忘懷,“吳雙喜們”總是不由自主地跑到江河邊“發呆”。2020年5月,本是漁民的劉凱了解大伙對魚的“不了情”,就鼓動說,魚沒得捕了,不如當個護漁人,這樣還是和魚打交道。沒想到大伙紛紛贊同。同年6月12日,劉凱發起成立的當涂縣漁業資源保護協會獲民政部門批準,首批就有50多名漁民成為會員。剛開始,協會組織退捕漁民開展護漁行動,不掙一分錢,完全講奉獻。
劉凱有這么大的號召力,與其早年上岸創業有成不無關系。劉凱出生于1971年,祖輩都是捕魚人,從小就在漁船上長大。2015年,從事水上運輸掘得第一桶金的他,注冊創辦了一家船艇制造有限公司,專門生產快艇,年產值逾千萬元,并吸納10多名漁民上岸就業,成為漁民們心目中上岸創業的一個榜樣。
為確保長江“十年禁漁”政策落地生根,2021年,當涂縣漁業資源保護協會統籌退捕漁民安置工作和禁捕監管任務要求,通過政府購買服務、開發公益性崗位等方式,吸納退捕漁民組成具有公益性質的護漁隊。協會投入200多萬元購置了一艘400多噸位的躉船,用于護漁隊員工作和生活,添置三艘鋼質機動船和一艘快艇用于禁捕巡查。
由于熟悉捕魚手法、捕魚時間、捕魚水域,護漁隊員們巡查起來得心應手。從在江河湖堤上巡邏到開著護漁艇馳騁江面,從向群眾普及禁漁知識到對涉魚餐館進行宣傳……自上崗那天起,護漁隊員們對當涂縣內一江一湖四河開展巡查,在這片最熟悉的水域內,他們找到了新的收獲。
“護漁隊剛成立的時候,每天巡查都有‘收獲’,一晚上能抓好幾個偷捕者。近一年來,幾乎看不到非法捕撈了。”護漁隊隊長程有清欣慰地說,現在每一次出港巡航,船舷兩側常見魚兒歡跳,江豚也頻頻現身,這情景仿佛回到了他小時候。
公益就業新機制,大家越干越有勁
“早上7點趕到躉船簽到上班,晚上6點左右下班,主要工作內容是巡航或巡堤,第一時間處置非法捕撈行為,實時查看監控平臺的運轉,協助公安和漁政執法工作人員開展各項工作。每天的事情很多,非常充實。”吳雙喜告訴記者,想要成為一名合格的護漁員,可不能想著按時按點上下班,有時還要開展突擊巡查,要隨叫隨到,深更半夜爬起來工作很正常。
從捕魚人變為護漁人,不變的是工作地點,變了的是工作方式、個人身份,以及由此帶來的崗位收入。
護漁隊是公益性漁業資源保護隊伍,在縣漁政執法部門的安排下開展長江及相關禁捕水域的日常巡查管理,接受漁業執法部門和相關鄉鎮的監督和指導,配合漁政執法部門和相關鄉鎮開展護漁工作,其護漁隊員的工資及相關工作費用在上級及相關鄉鎮禁漁補助資金中統籌解決,并申請公益性崗位補貼。
吳雙喜在長江捕魚30年,后來禁捕退捕政策出臺了,便主動上交了漁船。成為護漁隊員后,吳雙喜每月能領到3000元的工資。“既就了業,又護了魚,大家越干越有勁。”吳雙喜說。
“雖然是公益性崗位,也不能干好干壞一個樣。有的每月能拿到3000元,有的只能拿到1000多元,平均月工資2300元。”李元平捧出了一大摞裝訂成冊的規章制度。其中規定:護漁隊員實行“一年一聘”,當年考核合格,本人自愿繼續從事護漁工作的重新簽訂聘用協議,當年考核不合格,予以解聘,終止協議;按照“三率一度”進行考核,即:出勤率、護漁管理及查處率、平時抽查合格率、滿意度調查,考核總分為100分,合格為80分,90分以上為優秀,并與經濟獎罰直接掛鉤,獎罰資金在當年的工資中增發和扣除。
“盡管漁政5G智慧監控系統已經上線,但傳統意義上的人員巡查依然不可或缺。”當涂縣農業綜合執法大隊副大隊長汪業林表示,作為公安和漁政執法力量的有益補充,當涂縣漁業資源保護協會護漁隊為構建“技防+人防”“靜態+動態”的復合式監管,貢獻了獨特的力量。
文圖/記者 吳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