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許明來說,這個春天可謂是“春意盎然”:團隊通過精心研發,攻克了通信行業三項“卡脖子”難題,產品陸續進入測試階段,即將投放市場。此刻的他,內心被喜悅充溢的同時,也有一種“最初的夢想”終于要實現的自豪。
許明是一名創業者,2018年他離開了工作23年的中興通訊,來到馬鞍山創業,創立安徽共芯光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共芯光子)。共芯光子是一家專注于光通信領域產品研發及制造的高科技企業。從研究生畢業就進入通信行業,再將創業領域定位在通信行業,熟悉許明的人都不會覺得意外,因為這是他熟悉的領域。的確,許明選擇通信行業,有“熟悉”的原因,但又不僅限于此,還有“不服氣”的倔強和“不怕輸”的勇氣。
“我國通信行業發展迅速,但仍然存在‘卡脖子’難題,攻克這些技術難題,是我一直以來的夢想。”3月13日,許明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決定創業時,他就認準了光通信這個方向,接著開始招引行業人才。許明堅信,只有國際一流的人才,才能做出國際一流的產品。他的團隊骨干成員都是行業里的“尖兵”,大家為了同一個夢想聚集在一起。
攻克“卡脖子”技術,猶如登險峰,困難重重,不知道何時能夠到達,甚至不知道能不能到達,能做的就是埋頭行路。共芯光子在上海的研發中心、蘇州的研究所、浙江平湖的芯片研發團隊,研發人員個個都非常拼,每個實驗室里放著折疊床。不知多少個夜晚,實驗室里整晚燈火通明;也不記得多少次,一遍又一遍地摸索、碰壁、折回、再摸索……許明和團隊成員在受挫中勇敢站起。
過程雖辛苦,但成功會眷顧努力的人。歷經兩年的夜以繼日,共芯光子研發的“基于LCos技術的多維度可變柵格波長選擇開關(WSS)”進入測試階段,預計近期就能面世。基于該技術將推出我國首個20維度可變柵格WSS產品,解決通信行業的一個“卡脖子”難題,實現產品的國產化替代。去年12月,該產品項目研發團隊在首屆“創業安徽”大賽上,一舉捧回兩項大獎——大賽銀獎和大賽唯一的“最具落地期待獎”。
同時,企業研發的“面向FTTR的Mini-OLT自主ASIC芯片”“SOA光放大芯片、組件及模塊”也將陸續交付測試,這兩項技術也將解決“卡脖子”難題。“我認為最有價值的企業,就是能為國家、為行業解決‘卡脖子’難題的企業。”許明說,這三項技術都將填補國內空白,打破對國外產品的依賴。
塔吊轉動,挖掘機來回穿梭,位于馬鞍山經開區的一塊空地上,一座嶄新的產業園正破土而出,這就是共芯光子產業園。“占地55.5畝,建筑面積6.2萬平方米,預計今年年底建成,到時候我們的光芯片、光通信設備、終端、光器件都會在園區生產。”許明說,產業園達產后,預計年收入達100億元。
“產業園是第一步,接下來我們還要和馬鞍山經開區一起建設化合物半導體創新中心,并以此為平臺,在馬鞍山孵化一批化合物半導體企業,打造化合物半導體產業生態圈。”許明說,半導體是馬鞍山正在培育壯大的產業集群之一,他非常高興企業發展和城市發展目標一致,為馬鞍山的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文圖/記者 王永霞 通訊員 姚杰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