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岸美景大放異彩 生態畫卷徐徐展開
記者 黃瑩 通訊員 鄭穎
農歷二月的長江西岸(和縣段),鳥兒放聲歌唱,樹木抽出了新芽,小草也從地里探出了頭,一派生機勃勃的喜人景象。
依然清晰地記得,去年7月,長江西岸浮沙圩濕地公園掀開神秘面紗時的情景。花海、草坪、池杉林、紫薇林等景觀美不勝收,成為廣大市民欣賞美景、放松身心的好去處。它宛如一顆耀眼的珍珠,與長江東岸隔江呼應,成為了八百里皖江上的亮麗風景。
在和縣駟馬新河入江口,江堤路外側,便是著名的零點公園了。它是繼浮沙圩濕地公園之后,和縣境內的又一處濕地公園。于去年10月建成并開放的零點公園,北面緊鄰南京駟馬新河公園,東面即是長江。在《馬鞍山長江西岸(和縣段)生態保護與綠色發展總體規劃》中,這里是長江西岸濱江生態保護與修復的起點,故名“零點公園”。
零點公園以皖江文化為核心,以生態修復為脈絡,打造集文化、生態、休閑于一體的皖江門戶公園。走進公園,主廣場上的“0點雕塑”很是引人注目,寓意零點公園啟航皖江,生態保護于此而始。以點溯源,蜿蜒曲折的小道將皖江文化串珠成線,草坪、綠植裝點其中,與江景融為一體,令人心曠神怡。
親自參與長江西岸生態修復工作,如今,看著長江西岸(和縣段)正在一步步實現美麗蝶變,該縣重點工程建設管理中心技術室主任魯思穩滿心歡喜。
“長江西岸(和縣段)生態保護與綠色發展工程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始終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的位置。”魯思穩說,長江西岸(和縣段)北起駟馬新河口,南至太陽河口,全長約23公里。為守護一江碧水,此前,和縣正式啟動建設長江西岸(和縣段)生態保護與綠色發展工程,開展生態環境保護攻堅行動,全力打造長江西岸23公里綠色景觀帶和“江北薛家洼”,建成長江生態新廊道,打造綠色轉型新樣板,繪就“藍綠交織,人城相融”的濱江新畫卷。
據魯思穩介紹,項目堅持以自然修復為主,并在修復過程中選取了耐濕易存活的水杉、池杉、烏桕等品種樹木10萬余株。以可持續、低影響、提高生物多樣性為原則,整個修復工程按照“一脈、三核、四區、十景”的空間結構進行打造。依托長江濱江生態空間,連接多處生態濕地,建設濱江景觀帶,建造浮沙圩濕地公園、零點公園與城市視窗和州之心三大濕地公園。
“目前項目已經完成浮沙圩示范區、原點示范區和駟馬河口至海峽大道段的生態修復,下一步將啟動和州之心、海峽大道至太陽河口的生態修復,將于2024年完成整個和縣段長江沿線生態修復。”魯思穩說道。
站在江堤上極目遠眺,10萬余株水杉、池杉、烏桕等樹木仿佛江邊的哨兵,默默守護著這片美麗的土地。
近年來,我市執“綠色生態”之筆,落“環境整改”之實,櫛風沐雨,披荊斬棘,強力開展系統治理、源頭治理、流域治理、精準治理,全力做好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整改,加快構建長江生態安全屏障。眼下,一幅大江奔流、驚濤拍岸、山水相接、岸綠景美的濱江廊道畫卷,正徐徐展開。
山更綠了 林更美了
記者 吳黎明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春回大地,當涂大青山綠意萌動。3月8日,在詩仙路西側一處山體上,林相改造工地現場一派繁忙,挖土機正在整地開宕,工人們忙著栽下烏桕樹苗。烏桕是一種色葉樹種,春秋季葉色紅艷奪目,不下丹楓。烏桕為中國特有的經濟樹種,可以美化林相,對土壤的適應性也較強。
“此番林相改造,以鄉土樹種為主,適當引進外來樹種,增加植被的多樣性,特別是彩葉植物的引進,形成以綠色為底色,多樹種、多層次、多色彩的層林盡染景觀效果,最終營造出春看花、秋賞葉的美景。”正在現場指揮作業的青山林場場長徐祖培告訴記者,今年計劃改造林相300余畝,除烏桕外,還有無患子、木荷等樹種,三年時間內,計劃改造林相逾千畝。
十年不砍一棵樹,山體綠起來。
走進大青山林區,滿眼的常綠針葉林,以馬尾松、國外松、杉木為主。
“大青山已有整整10年沒砍過一棵樹,這得益于一場國有林場改革。”徐祖培說起了事情的來龍去脈。原來的林場是自收自支的事業單位,以林養人,收入主要靠砍樹賣樹。2013年大青山成為旅游區后,縣里對青山林場進行改革,不再砍樹賣樹,縣財政每年實行托底。自此,150多名員工從砍伐工變身護林員,專門從事造林護林、森林撫育、病蟲害防治等工作。
從砍伐工變身護林員, 年近半百的曹明心里越來越亮堂。25年前,他退伍被分到林場工作,原以為成了一名綠色護衛者,沒想到,砍了不少樹。改革后,他每天到責任區巡山。除了巡山,還要參加季節性的造林、森林撫育、病蟲害防治、防火演練等。“當了多年砍伐工,也不知砍了多少樹, 有生之年要多栽樹、護好樹。”曹明手撫一棵大樹感慨地說。
2022年,以國有青山林場為依托的太白省級森林公園總體規劃通過評審,規劃期限為10年,即2021-2030年,分兩期建設,近期2021-2025年,遠期2026-2030年。其中,近期建設目標是:做好森林質量提升、山體美化等生態系統的保育恢復工作;建設森林公園旅游服務設施;建設一批具有較高文化內涵和較強吸引力的景點。遠期建設目標重點強化森林公園的形象建設,加強旅游市場營銷,完成各項旅游設施的建設,全面提升森林公園的服務質量和服務水平;將太白省級森林公園規劃建設成為生態環境優美、基礎設施完備、旅游經營較成熟,具有一定規模特色和影響力的全國知名的森林公園。
三年改造千畝地,林相美起來。
森林覆蓋率高了,森林質量怎么樣?山綠了,林相美不美?這已成為當涂縣打造“精致大青山”的重要課題。
大青山林區現有植被主要以馬尾松、國外松、杉木為主,雖四季常青,但缺乏季節變化,不能滿足人們對森林資源景觀的觀賞要求。另外,大面積的針葉林純林存在結果不穩定性,易發生大面積的病蟲害,而且也易受森林火災的危害。再者,人工純林內的植被類型層次結構單一,林下植被缺乏,難以招引更多品種的鳥類和其他野生動物棲息,造成整個森林群落生物品種少,不利于生物多樣性的保護,而闊葉林的觀賞價值和生態效益是針葉林純林難以企及的。
據徐祖培介紹,此次林相改造范圍主要是青山林場內原有的部分長勢較弱的國外松純林和針闊混交林。其中,改造的重點是詩仙路西側分布的林分。
“林相改造是打造‘精致大青山’特色文旅品牌的需要。”當涂縣大青山李白文化旅游區管委會主任俞翼說,去年以來,該縣按照“微改造、精提升”原則,推進“精致大青山”建設。該縣成立由縣委、縣政府主要負責同志為組長的領導小組,設立工作專班,健全調度考核機制,堅持規劃引領,強化資金、用地、人才保障,創新市場運營機制,打響大青山“精致”二字特色文旅品牌。
向山再見新綠 向美持續而行
記者 張令琪 通訊員 畢琛 凌澄
石子步道搭建的觀景平臺為人們展現了“源頭防控、末端治理”相結合整改修復的最新成果,步道兩側1000棵喬木也迎著春風沙沙作響……經過了酸水處理、排土場削坡、邊坡綠化等一系列修復后,小南山礦區展現出新面貌。
“小南山礦自2019年停產以來,露天采場因截排水系統不完善,匯集了大量的風化巖石淋溶水及雨水,形成了一個大的積水坑,經過長時間的富集效應,水體呈弱酸性。”小南山礦區環境綜合治理項目現場負責人王杰說,整治中,在完成小南山削坡的前提下,還在每個臺階處修建了截排水溝,并對邊坡進行覆土復綠,以此來避免水流下來形成酸水,“等于從源頭改善水質”。
從源頭入手的不僅小南山礦區,作為兩河源頭凈流工程的洋河水系整治項目,從改善水質、岸線梳理調整、新建河道,到新建南家甸、高村濕地公園,整治工程以治水為中心,以水污染防治、改善水質為根本,通過清淤疏浚、水質提升及整治南家甸、高村濕地等綜合整治措施,正全力打造“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水生態環境。
“洋河為慈湖河上游水系,由鎮區干流及其上游四條支流組成。過去因為干流水質較差,存在常年淤積堵塞的問題,南家甸濕地和高村濕地淤積嚴重、蘆葦叢生,已基本喪失濕地的過流能力和凈化功能。”洋河水系整治項目經理葛春陽介紹,此次河道整治和生態修復工程,同步對與洋河水域相關的南家甸濕地和高村濕地進行整治。
“南家甸濕地已經完成了80%,目前正在進行地被栽種,預計3月底,灌木、草皮可以栽種完成,4月底對濕地公園路面進行鋪裝。預計到6月底,南家甸濕地公園和高村濕地公園將建成完工,洋河水系的干支流整治預計10月底完工。”葛春陽說,項目實施后,將明顯提高洋河水系的行洪能力,重塑洋河自然水系面貌;通過濕地整治工程,開展清淤清障,水系連通、生態修復等項目,打造洋河重點人文生態景觀,更好推動向山地區成為長江支流源頭水環境綜合整治示范區的建設目標。
自打響新時代“向山大會戰”以來,向山地區EOD項目拉開了“村莊集聚美麗、環境宜居宜業、礦區生態修復、產業融合發展”的生態文明新格局,以往坑坑洼洼、塵土飛揚的道路被一一升級改造,老舊廠房修葺一新,處處展示出生態蝶變的美好圖景。
如今,在市區通往向山鎮的西部入口處,已很難再尋覓破敗氣息,取而代之的是成片的綠植、層次分明的花園式景觀,向山鎮逐漸與主城區連為一體。進入西部入口,沿著新修建的向陽路一路向南,進入南山大道,破碎顛簸的盤山土路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平整舒適的瀝青馬路。行至凹山湖旁,一排排元寶楓、杜仲和山桐子將原本荒蕪的山體環繞,分階分層設計,讓這片極具經濟價值的生態林擁有了美的視覺體驗。
據了解,向山地區生態修復與綠色轉型發展統籌實施十大工程,總投資101.2億元。截至目前已開工43個項目。下一步,雨山區將加快項目的推進,加大融資的力度,推進打造向山地區“生態修復+”的項目理念,讓廢棄礦山治理修復工程變產品、變資源,實現生態反哺。
隨著向山地區生態修復與綠色轉型深入推進,百年礦區的“涅槃”之路還將繼續。未來,向山地區還將通過重點發展智能制造、節能環保等新興產業,實現生態效益向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轉化,真正把向山地區打造成踐行“兩山”理念的樣板,早日把向山地區打造成“山青、水綠、林郁、田沃、湖美”的生命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