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望著,盼望著
春天終于來了
今天(2月4日)10時42分
迎來癸卯年的首個節氣
立 春
在古代,人們認為到了立春
萬物感受到太陽的召喚
草木初萌,歲月向榮
立春
是中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
“立”是“開始”的意思,所謂“一年之計在于春”,春是溫暖,鳥語花香;春是生長,萬物復蘇。
古人把立春分為三候
每候五天
一候東風解凍
二候蟄蟲始振
三候魚陟(zhì)負冰
一候東風解凍,二候蟄蟲始振,三候魚陟負冰。東風送暖,大地開始解凍;蜇居的蟲類慢慢在洞中蘇醒;陟,升也。魚當盛寒伏水底,而遂暖至正月陽氣至則上游而近冰,故曰負。
或許是因為
立春象征著萬物起始
一切更生
所以每到立春時節
人們就會用各種各樣的傳統習俗
寄托對美好生活的熱切期盼
在舊俗立春的前一天,會有兩名報春者頂冠飾帶,沿街高喊:“春來了”這就是 “報春”。
值得一提的是,按照農歷,今年共384天,有兩個立春節氣,下一個立春在臘月二十五(陽歷2024年2月4日)。這種農歷年出現兩個立春的歷法現象,被稱為“一年兩頭春”,也稱“雙春年”。
在古代,女人們還會在立春這天,用彩紙剪出各種動植物的形象,有的戴在頭上,有的貼在屏風門窗上,這叫“春勝”。
在立春時節,農村有 “打春”的習俗,人們用鞭打泥牛的方式提醒大家,要抓緊春耕,莫誤農時,同時也祈盼新的一年五谷豐登、風調雨順。
立春這天,民間還有 “咬春”的習俗,人們主要是吃春餅、蘿卜、五辛盤等,在南方則流行吃春卷。
關于“咬春”
還流傳著這樣的說法
那就是 “咬得草根斷,則百事可做”
一個簡簡單單的“咬”字
卻在人們心中
埋下了一股吃得了苦
扛得住風雨的韌勁兒
我們對立春的重視
不應只停留在了解習俗上
更要表現在行動中
“一年之計在于春”
唯有奮發努力
才能不負春光
不負自己
統籌:陳敏娟
視頻:劉青元 唐焱
出鏡:陳希穎
海報制作:吳佩琪
文字綜合人民日報、新華社等
[編輯:
崔安坤 審核:王小明 戎小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