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節點,總有匯聚思想的偉力;時代的風口,更需勇立潮頭的擔當。
一江兩岸,思想的旗幟高高舉起,開拓的步伐鏗鏘有力,奮進新征程的時代強音日漸唱響。
源頭有活魚,基層天地寬。2022年11月以來,馬鞍山日報社在市委宣傳部的安排部署下,深入開展“新時代新征程新偉業——江淮記者走基層”活動,積極組織全媒體記者走鄉村、進廠房、訪社區、入農家,用筆頭書寫實干作為,用鏡頭記錄動人瞬間,以蹲點調研式采訪、融媒體全方位呈現的方式記錄了我市廣大黨員干部群眾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生動實踐,全面展現了馬鞍山兒女愛黨護黨跟黨走的堅定決心以及奮力譜寫馬鞍山現代化建設新篇章的昂揚斗志。
紙上春秋,與新時代同行
“中國元素”閃耀卡塔爾世界杯,其中場館附近冰激凌售賣機用的制冷設備,就產自馬鞍山。2022年11月28日,記者王永霞走進馬鞍山諾卡科技有限公司,看到的是等待發往國內外的設備,以及年輕活力、充滿干勁的研發團隊。
一個企業的背后,是一條“創業大學-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基地”創新創業生態鏈。“采訪時,企業家們都說,在慈湖高新區,處于任何階段的創新創業者都能找到位置、找到依靠,一心一意做大做強企業。”王永霞說。
偉大的時代,從不缺少精彩的故事。
在馬鞍山、南京交界處,距離香泉湖4公里,沿著438省道蜿蜒而行,當記者鄧婷婷走進和縣香泉鎮泉水村時,聽到的是300多畝漁光互補光伏發電項目現場的機械轟鳴之聲,是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后村民修建家園的磚瓦碰撞之聲,是村“兩委”和駐村工作隊共謀振興之路的思緒泉涌之聲。“‘泉水’叮咚,奏響的是鄉村‘蝶變曲’。”她說。
在記者楊正文的筆下,博望區丹陽鎮八卦村的種糧大戶們再也不怕連日陰雨。為滿足糧食生產需求、延伸糧食產業鏈條,該村建起了日烘干能力達120噸的種子(糧食)烘干中心,走上了新“稻”路。他說:“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的‘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一幅大美畫卷,更是一座新聞富礦,一點一滴都值得新聞工作者用心用情去挖掘。”
在當涂縣騰龍汽車熱管理管路系統生產基地,記者吳衡看到一批批汽車零部件陸續下線。該項目從簽約到建成投產,只用了不到一年時間。“看到馬鞍山不斷優化營商環境,為高質量發展賦能增力,我深感觸動。”公司董事長蔣學真的話讓吳衡印象深刻。
深入一線采訪的過程中,記者們記錄項目建設的火熱場景,展現科研生產的豐碩成果,感受城市發展的強勁脈動,描繪鄉村振興的美麗圖景,見證馬鞍山大地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
筆底波瀾,為奮斗者放歌
社區作為社會治理的最小單元,是黨和政府聯系群眾、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2022年11月23日,記者季晨辰一頭扎進了花山區珍珠園社區,參與了一場居民議事會,與社區干部、小區居民聊起了家常。“珍珠園社區利用居民議事會,搭建協商平臺,聚集民意、集思廣益,釋放出基層治理的‘大能量’。”她說。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人民”二字格外鮮明醒目、力重千鈞。對新聞工作者來說,只有將鏡頭對準人民群眾,講好人民群眾的奮斗故事,才能讓主旋律更加嘹亮,讓正能量進一步凝聚。
在當涂縣石橋鎮黎明村老年助餐服務中心,記者吳黎明看到黨員志愿者費敦玉忙著切菜、配菜、打湯、送飯,前來就餐的留守老人談笑風生。“民生如細沙,藏在一餐飯、一捧水中,而黨員的默默奉獻,平凡而又偉大。”他說。
步入蘇皖交界處的湖泊塘公園,記者何鵬和附近居民一起看繽紛秋色、水清岸綠。何鵬了解到,2018年以來,慈湖高新區投資近1200萬元對湖泊塘公園進行覆綠、提升、改造,“如今,附近居民都愿意來這里游玩、散步。”
記者謝福星來到博望區丹陽鎮黃塘村丁家壩自然村,看到村民李春燕將一面印有“排憂解難 一心為民”的錦旗,送到丹陽派出所戶政大廳,感謝警方用心用情解決了困擾其27年的戶口問題。“啟用‘辦不成事’機制,主動靠前服務,解決群眾難題,丹陽鎮基層黨員干部正以‘民生溫度’檢驗著黨的二十大精神‘學習熱度’。”他說。
在基層,心里才有群眾;在現場,心里才有感動。記者們深入基層一線“抓活魚”,走進田間地頭“采鮮菜”,用一幀幀生動鮮活的畫面,用一段段平實細膩的文字,用一場場溫暖熱烈的對話,記錄人民群眾的堅守和努力,感受美好生活背后的奮進力量。
深融致遠,在新征程建功
2022年11月21日,由4名記者組成的小分隊前往和縣香泉鎮進行蹲點調研式報道。雖然天公不作美,只有短短兩天時間,但小分隊成員分工合作、馬不停蹄,推出了《飯菜飄“香” 幸福“泉”涌》《天上“流泉” 地下“香泉”》等數篇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融媒體作品。
其中,記者儲燦林更是“一人分飾多角”,白天拿著錄音筆、背著照相機、飛起無人機,晚上敲擊文字、整理照片、剪輯視頻,還抽空教隊員們如何操作攝影攝像設備。“這爭分奪秒、不舍晝夜的聆聽、記錄、創新、融合、呈現,早已是新時代新聞記者的工作常態。”他說。
一直以來,馬鞍山日報社銳意改革創新,整合采編力量,深入開展“鑄力行動”融媒體大練兵活動,在火熱的實踐中錘煉腳力、眼力、腦力、筆力,縱深推進媒體融合。或單兵作戰,或團體練兵,馬鞍山日報社記者兵分數路,奔波于馬鞍山大地之上,在一次次“走基層”中,突破傳統媒體思維,增強采寫、拍攝等各項技能,努力成長為多種技能于一身的全媒體記者。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這讓我們深感責任重大。”記者張令琪表示,接下來,將把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與自身工作結合起來,打造更多優秀的融媒體新聞作品,講好馬鞍山故事、傳播馬鞍山好聲音。
《喚醒“沉睡”資源 “寸土”長出“寸金”》《千畝大單簽約記》……走過冬季,迎來新春,馬鞍山日報社已刊發“江淮記者走基層”系列稿件近百篇,更有短視頻、海報、手繪等原創融媒體產品出新出彩。一篇篇報道、一幅幅照片、一段段視頻,化為鼓舞人心的春風,凝聚起奮進新征程的磅礴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