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日,全椒縣馬廠鎮新安村村醫樂世斌(右)及其妻子賈玉蘭正在給患者輸液。記者 周連山 攝
1月5日,亳州市譙城區牛集鎮衛生院組織黨員醫護志愿者開展“義診進鄉村 健康送老人”志愿服務活動。 通訊員 武清海 攝
1月6日,黃山市徽州區巖寺鎮臨河村干部和村醫走村入戶發放“健康防護愛心包”,并進行量血壓、測體溫等健康檢查。記者 潘成 攝
六安市裕安區:上門接種加強針
“王奶奶,您今天血壓恢復正常了,我們來幫你打新冠疫苗加強針。這一針打上,你孫子過年回來,就不用擔心你了。”1月5日,來自六安市裕安區徐集鎮中心衛生院的谷本帥及其他3名醫生正在為82歲的村民王存霞家檢查身體,并準備為她接種新冠疫苗加強針。
“王存霞老人有一些基礎疾病,一開始不愿意接種加強針。我們巡診小分隊和村‘兩委’干部配合,每天上門給她做思想工作,同時提前為她調理身體。今天她血壓降下來了,我們就趕緊上門幫她接種疫苗。”谷本帥告訴記者,從去年12月疫情防控政策調整以來,他們4名醫生組成的疫苗接種、巡診小分隊每天都奔波在轄區的大小村莊,了解重點監護老人的身體情況,為65歲以上老人送藥上門、接種疫苗。
在徐集街道衛生室,記者看到藥房里擺放著各類止熱鎮痛藥物。
“隨著在外務工的群眾陸續返鄉,目前我們衛生室備的藥物還不夠用。在春節前,我們會繼續補充藥品,確保春節期間居民用藥。”衛生室醫生王學宇說。
徐集鎮中心衛生院院長劉浩告訴記者,從上個月中旬疫情防控政策調整以來,該衛生院日均接診量超過300人次,醫院40多名醫護人員和下轄的35名村醫堅守崗位,盡全力做好群眾健康的“守門人”。
徐集鎮中心衛生院目前劃分了重點人群(紅)264人、次重點人群(黃)579人、一般人群(綠)2830人。
“紅色、黃色人群是我們監護的重點對象,巡診小組每天在基層巡診都會走訪他們,目前已經完成了轄區內所有重點、次重點人群的第一輪巡診。此外,我們的村醫每周至少2次上門或電話了解他們的身體情況,并及時向我們反饋。”劉浩說。
“隨著在外人員陸續返鄉,我區農村地區的防疫工作將迎來一次大考。”裕安區衛健委工作人員梁擁軍告訴記者,該區加強對重點人群的健康監測和管理工作,摸清轄區內合并基礎性疾病的老年人、孕產婦、孤寡老人和留守兒童等人員底數,對農村地區群眾實施三色管理,并通過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加強對簽約村民的健康宣傳和教育。
“我們還加大了農村地區新冠病毒感染治療藥品和抗原檢測試劑盒的供應力度,在農村地區成立了20個非急救轉運專班,為非急危重癥就診需求的群眾提供轉運服務。”梁擁軍說。(記者 袁野)
全椒縣:巡診車輛開進村
1月5日,在全椒縣石沛鎮石沛村,一輛巡診醫療隊的汽車停在了村民劉國平大爺家門口,鎮衛生院副院長任鵬和兩名醫護人員上門來給劉大爺做身體檢查。
今年67歲的劉大爺最近開始發燒、咳嗽并伴有身體疼痛等癥狀,他的子女在外務工還沒有回來,于是他就抱著試試看的心態給鎮衛生院打了電話。沒想到,當天醫護人員就趕到了劉大爺家中。
在劉大爺家中,任鵬和同事一起為老人測血壓、血氧及體溫。隨后,任鵬給老人免費發放了布洛芬片及其他藥品,耐心地跟老人說用藥注意事項。
“3名醫生主動上門給我看病,讓我覺得很安心,太謝謝他們了。”劉大爺說。
任鵬告訴記者,為做好農村地區疫病防治,巡診醫療隊逐村開展巡診服務,巡診車上配備有基礎類、急救類醫療設備,還有醫用供氧器、便攜式肺功能儀、指夾式脈搏血氧儀及呼吸機等。此外,石沛鎮衛生院在輸液大廳設置氧療區,方便就診患者吸氧,減少重癥發生。門診及發熱診室醫生每人配備指夾式脈搏血氧儀,對前來就診的老年人及時測量血氧飽和度,對出現持續高熱、呼吸困難、血氧飽和度小于93%等情況的患者及時轉診上級醫院救治。
“我們不僅提前從醫共體中心藥房配備了大量常用藥品,而且在疫情發展初期迅速通過各種渠道配備了重點藥品。”任鵬對記者說。
該鎮衛生院及村衛生室家庭醫生團隊還及時開展健康指導、監測,通過電話、上門等方式,每天及時掌握0-6歲兒童、孕產婦、65歲以上老年人、有基礎性疾病患者及新冠感染者等重點人群的健康狀況,及時記錄并做好跟蹤服務。
全椒縣針對“紅、黃、綠”三類人群,建立“一對一”聯系健康服務機制,壓實網格化管理責任,由村醫和網格員共同上門隨訪。縣級醫院專門開設紅色標識高風險重點人群接診綠色通道。同時,配齊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人員,通過家庭醫生團隊服務,實現重點人群簽約全覆蓋。該縣每個鎮衛生院均建立1支巡診隊伍,開展巡診上門服務。
“縣醫共體牽頭醫院對口幫扶各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派出醫師駐點出診、指導,提高基層醫務人員新冠高風險人群的識別、診斷和處置能力。同時,在鎮衛生院人手不夠時,立即派遣梯隊人員駐點出診。”全椒縣衛健委負責人告訴記者。(記者 羅寶 通訊員 周磊)
亳州市譙城區:退燒藥品送到手
“彭大媽,我們來給你送退燒藥了,請收好。”1月5日下午,亳州市譙城區華佗鎮小奈村新冠病毒感染保障工作應急小分隊來到村民彭玉蓮家中,為她送去了布洛芬退燒藥。
“家里沒有退燒藥,正為這事發愁呢!”72歲的彭玉蓮告訴記者,政府此時送來退燒藥,解了燃眉之急。
連日來,亳州市全力做好農村地區醫藥保障和健康服務資源儲備,推進分級分類醫療衛生服務,優化調配醫療資源,突出重點人群管理,最大限度保護村民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
“我們成立了新冠病毒感染保障工作應急小分隊,制作工作臺賬,確保65周歲的老年人及時領到退燒藥。”小奈村黨委副書記許永梅說,村里還向村民發放了“黨群聯系服務卡”,一旦接到村民就醫求助,應急小分隊就會第一時間安排,根據病情對接相關醫院。
亳州市共有65歲以上老年人65.57萬人,按照每人發放3粒退燒藥的標準,已基本實現了“應發盡發”。該市還不斷加強農村醫療救治能力,1300家村衛生室、91家鄉鎮衛生院、16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共同堅守農村醫療防線。
據譙城區第二人民醫院(古井中心衛生院)院長李慶軍介紹,醫院調整優化就診流程,增加發熱門診和內科診室數量。醫院還與醫藥公司對接,每天上報藥品需求量,千方百計保證患者用藥。
記者在譙城區第二人民醫院的藥房看到,藥架上的退燒藥、止咳藥等藥品品種多樣,數量充足。“剛到了3000片成人退燒藥和10000包兒童退燒藥,連非常緊缺的新冠用藥‘阿茲夫定’,醫院也進了20瓶。”藥房負責人任飛說。
2022年12月以來,亳州市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平均每日接診發熱病人4400人,村衛生室平均每日接診發熱患者1800人。
譙城區第二人民醫院下轄13個村衛生室,發熱病人高峰時普遍遇到了藥品短缺問題。醫院及時向各村衛生室下撥應急資金,用于購買退燒藥。李慶軍說,醫院還充分利用醫共體優勢,與上級醫院建立線上會診機制,讓患者得到更精準的治療。
亳州市衛健委負責人告訴記者,農村醫療衛生機構發揮“兜底作用”,既避免了城市醫療擠兌,也為農村居民就近獲得醫療服務提供了便利。(記者 武長鵬 通訊員 李鵬)
壽縣:簽約醫生沉一線
“大娘,體溫已經正常,還要多休息,不要著涼……”1月6日一早,壽縣壽春鎮東津村村醫周玲來到留守老人吳長愛的家里回訪,一番檢查之后,她又耐心叮囑老人。
每當遇到村民感染新冠病毒,周玲都會上門診療,指導老人服用退燒藥。作為村里的家庭簽約醫生,她還與壽春鎮中心衛生院保持聯系,對重癥患者及時轉診,守護鄉村防疫“第一道防線”。
疫情防控進入新階段,壽縣設置55個發熱門診,組建425個家庭醫生團隊,奔赴25個鄉鎮269個村,精準高效做好新冠病毒感染防控,當好人民生命安全健康的“守門人”。
“張大夫,我家老頭子發燒,渾身疼,喘不上氣……”1月4日,安豐鎮青峰村村醫張久標接到70多歲村民王文虎老伴的電話。王文虎患有肺心病,是張久標的長期服務對象。掛斷電話后,張久標整理好隨身攜帶的小藥箱,騎上電瓶車就奔赴老人家里,降溫、消炎、抗病毒,讓老人轉危為安。
“有基礎病的患者是重點關注對象,絲毫不能大意。”張久標說。
在實施新冠病毒感染“乙類乙管”中,壽縣高度關注48萬鄉村群眾的身體健康,對重點人群實施“紅黃綠”三色分類管理,提前為179657名65歲以上老年人送去“布洛芬”退燒藥,家庭簽約醫生上門提供防疫救治指導,讓他們健康有保障。
在醫護人員下沉的同時,壽縣實施逐級轉診,暢通就醫轉診綠色通道,要求120急救車輛在20分鐘內接到病人,把農村重癥、危重癥人員轉到定點醫院救治。
“我媽肝癌晚期,突然發起高燒,請來幫幫我們……”1月3日晚,壽縣迎河鎮酒流村村民范培賢的家人給村醫卞士娟打來電話。面對病人危重情況,卞士娟立即聯系120救護車。不到15分鐘,迎河急救站救護車便接上范培賢,直奔壽縣人民醫院急診科。
吸氧、心電圖監護、監測血壓及血氧飽和度……醫護人員果斷處置,治療隨即展開。
“患者感染新冠病毒引發并發癥,幸虧來得及時。”壽縣人民醫院急診科主任孟海輪告訴記者,通過對癥治療,患者生命體征平穩。
“春節將至,在上海打拼的40余萬壽縣人會返鄉過年,我們將織牢基層健康服務網底,加強外來返鄉人員健康摸底,精心做好醫療保障服務。”壽縣常務副縣長李景練說。(記者 柏松)
銅陵市義安區:轉運專班助轉診
1月3日,銅陵市義安區東聯鎮西埂村村醫程靜早早地從村衛生室出發。當天,她要上門對各村民組的獨居老人進行健康監測。
在新立村民組獨居老人俞學國家中,程靜為俞老測量體溫后發現其體溫偏高,隨后便拿出新冠抗原試紙對老人進行了抗原檢測。
“俞老,您的抗原檢測陽性,結合您現在的癥狀,應該是新冠病毒感染。”程靜詳細地向俞學國介紹了新冠病毒感染后的癥狀,并留下了一小袋退燒藥放在床頭柜上,叮囑老人要在體溫達到38.5攝氏度以后才能服用。
家庭醫生或村醫上門服務老人的并不只有東聯鎮。去年12月,銅陵結合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實際,依托村醫、社區衛生機構醫護人員等力量,共在全市組建了705個家庭醫生服務團隊。這些家庭醫生團隊聯系方式全部對外公開,24小時保持電話暢通,承擔接診發熱患者以及居家康復人員健康管理等職責。
“體溫測量正常,您還有沒有其他地方不舒服?”在新建村民組94歲老人張明譯家門口,程靜發現張老恢復得不錯,進一步叮囑他要多休息、適當加強營養。
“子女在外打工,我生病這一周,多虧了程醫生送醫送藥。”張明譯不住地向程靜表示感謝。
記者從銅陵市衛健委獲悉,該市組建的家庭醫生團隊按照網格化布局方式,結合建立的重點人群臺賬及責任分工,對重點人群實行“紅、黃、綠”分級健康管理,納入健康監測服務范圍,對高風險、紅色標記的重點人群每周提供不少于3次巡查服務;發現失能老人或高齡行動不便的感染者,及時申請縣區衛健部門確定的專家團隊或上級醫院開展評估,并根據評估結果決定收治方式。
“對經評估后可居家的,在上級醫院指導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為其提供健康咨詢、健康指導、健康監測、抗原檢測等必要服務。經評估后不適宜居家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協助轉診。”銅陵市衛健委相關負責人說。
為暢通農村群眾的就醫出行通道,1月3日,銅陵市還公布了基層非急救轉運專班名單及負責人聯系電話。記者注意到,銅陵市組建的基層非急救轉運專班共有55個、共計配備310臺轉運車輛,覆蓋了銅陵所有鄉鎮、社區。對于有就醫需求但無法自行前往就醫的非急危重癥患者,打個電話就有專門車輛和人員保障其就醫出行。(記者 劉洋)
【記者博客】
以“時時放心不下”心態抓好農村防疫
隨著年關臨近,返鄉人員增多,農村防疫迎來新一輪大考。我們要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擔當,把農村地區疫情防控工作擺上更加突出位置,搶抓“窗口期”,打好“提前量”,確保農村居民“買得到藥、看得上病、住得進院”,平穩安全度過流行高峰期,換來父老鄉親的“時時放得下心”。
農村地域廣、人口多、底子薄,是疫情防控的重點地區和難點領域。疫情“迎峰轉段”以來,從中央到地方,針對農村疫情防控密集出臺了一系列政策,采取了一系列舉措,相關部門及一些社會組織也組織開展一系列農村防疫公益活動,取得積極成效。進一步守好農村疫情防控這道門,還需要增強底線思維、極限思維,堅持科學防治、精準施策。
提高政治站位,合力抓好防控。黨員干部的底色讓群眾最定心。要落實“五級書記要像抓脫貧攻堅一樣抓農村地區疫情防控”要求,持續優化疫情防控應急指揮體系。要發揮農村基層組織作用,運用網格化管理、精細化服務、信息化支撐等方式,點對點聯系到戶到人,讓鮮紅黨旗飄起來、宣傳工作活起來、網格人員跑起來、愛心服務暖起來。要細化完善農村防疫包保制度,讓干部走下去,確保農村特殊群體、困難群體遇事有人幫有人管。
瞄準重點人群,把握重點環節。從“防感染”到“保健康、防重癥”,農村疫情防控要適應這一工作重點的變化,充分發揮縣、鄉、村三級醫療衛生網作用,依托縣域醫共體,推動縣級醫療資源下沉,發揮鄉村醫生和村診所的瞭望哨和首診作用,提升農村地區醫療保障和救治能力。瞄準農村老年人、孕產婦和留守兒童等重點群體,用心用情做好疫苗接種、醫療救治、“陽康”后監測管理等服務。要把握藥品能配送到終端、重癥患者能轉運出去的重點環節,做到化風險于未萌。
加強教育引導,壓實主體責任。每個人都是自己健康第一責任人。要不斷壓實農村疫情防控和健康管理主體職責,加強教育引導。倡導健康生活方式,引導群眾理性購藥、合理備藥、科學用藥,注重“陽康”后的保健指導和動態監測,減少意外事件發生。倡導鄰里互助,共享互換富余的防疫物資和治療藥品,筑牢“聯防聯控,群防群治”的嚴密防線,確保疫情防控平穩轉段、人民群眾祥和過節、社會大局和諧穩定。(鄒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