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國家啟動新一輪創新型城市建設,我市從全國51個申報爭創城市中脫穎而出,成為科技部、國家發改委支持建設的17個創新型城市之一。
榮譽的取得,是我市不斷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全力聚焦產業、企業、平臺和人才創新,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體現。
三年建設期滿后,2022年年初科技部組織專家對我市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進行總結評估。最終,我市順利通過評估,正式躋身國家創新型城市行列。
加快向創新型城市蝶變
志之所向,城之所進。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給我市帶來了極其重大而深遠的影響,有力推動了我市從“資源型城市”向“創新型城市”蝶變。
我市自獲批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以來,堅持產業引領,始終把發展基點放在創新上,加大力度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推動產業優化升級。堅持主體帶動,培育壯大高新技術企業群體。堅持載體支撐,把高新區、開發園區作為主戰場和前沿陣地,提升園區創新發展能級。堅持人才驅動,深入推進“詩城英才”計劃,引進培養高層次人才。堅持政策扶持,制發支持企業創新、推動主導產業優化升級等一系列扶持政策,支撐引領創新發展。堅持生態保障,優化創新發展環境,加快科技企業孵化器和眾創空間建設和發展,完善孵化培育體系。
通過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智造名城”馬鞍山愈發光彩奪目:全市科技創新績效指數、創新生態指數分別升至長三角城市第9位、第18位,創新綜合能力在全國創新型城市中排名第48位。
科技創新制度保障不斷加碼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
在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過程中,我市對科技創新工作的重視被提到了新的高度。我市先后制定出臺了《馬鞍山市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行動方案》《關于推進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關于做強“橋頭堡”當好“排頭兵”加快推進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實施意見》《關于加快推進全市主導產業優化升級的意見》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持續強化制度保障。
人才是第一資源,也是創新源動力。2022年5月,我市在全省率先研制印發《馬鞍山市支持“研發飛地”建設實施辦法(試行)》,通過打破行政區域限制,巧借“研發飛地”引才聚才,彌補人才“短板”。
截至目前,全市已有東科半導體、中鋼天源、東海機床等10家企業先后在上海、北京、南京、合肥等地建立“研發飛地”。在冊的“研發飛地”,匯聚了上海交通大學材料學院李鑄國教授等團隊,擁有博士、碩士共36人,高級以上職稱14人,申請發明專利160余項,初步走出一條以“飛地”聚人才推動高質量發展之路。
科技創新水平不斷提升
星光不問趕路人,時光不負實干者。經過三年建設,全市綜合創新能力、經濟發展質量、創新平臺發展層次、創新生態環境取得了明顯提升。
創新能力指數穩步上升。在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期間,我市在全國創新型城市中排名由2019年39位上升至38位。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由2017年2.61%提高至2.87%,居全省第4。企業創新能力大幅提升,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機構覆蓋率由2017年29.1%增加至50.09%;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投入占主營收入比重由2017年1.28%提升至1.93%;每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由2017年16件增至29.6件,居全省第3。
創建期間,全市引進副高職稱以上“龍馬”工程高層次人才360人,以本科畢業生為主體的“駿馬”工程青年人才1.3萬人,柔性引進“驛馬”工程人才256人。培育優秀青年創業人才(團隊)60個,引進省高層次科技人才團隊5家,入選省“115”產業創新團隊22個、省“特支計劃”專家39人。全市享受國務院和省政府特殊津貼20人,中鋼礦院王運敏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中鋼礦院、海思達機器人、連豐種業、馬鞍山南大高新技術研究院等4家院士工作站獲得省級備案。
產業創新能力持續增強
產業要壯大,必須依靠創新。在推動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進程中,我市聚焦高質量和一體化發展,圍繞創新發展全要素,不斷增強產業創新能力。
2022年7月30日,2022年南京都市圈創新合作大會暨數字經濟(人工智能)產業專場交流會在我市舉行,由南京都市圈各城市推薦的10個優質創新合作項目集中簽約。其中,我市安徽華星化工有限公司、泰爾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等企業,與南京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河海大學等知名高校開展合作。此外,花山區、市政府駐江蘇聯絡處和南京新港高新技術產業園管委會簽訂三方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南京市科技局、馬鞍山市科技局簽署“寧馬科技合作協議”。
高擎創新驅動大旗,我市不斷加大創新平臺建設力度。近年來,全市統籌推進安徽省“一室一中心”等重大平臺培育建設工作,制發《馬鞍山市新型研發機構管理辦法》,圍繞主導產業加大引進和培育力度,全市累計組建14家新型研發機構,其中馬鞍山南馬智能制造研究所、中科(馬鞍山)新材料科創園等5家獲批省級新型研發機構。
科技創新大潮澎湃,千帆競發勇進者勝。隨著我市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深入推進,科技創新對高質量增長極的支撐引領作用將進一步增強,在不斷集聚和裂變的創新過程中,馬鞍山正崛起為一座創新之城。
記者 楊正文 通訊員 王亞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