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文物局昨日公布了第四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名單。凌家灘考古遺址公園成功入選,為安徽省再添一張國字號文化名片,也為下一步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奠定了堅實基礎。
凌家灘遺址位于含山縣銅閘鎮,南臨裕溪河,北靠太湖山,總面積220萬平方米,是長江下游巢湖流域迄今發現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中心聚落遺址。遺址距今5800—5300年,被稱為“中華遠古文明的曙光”,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首席專家王巍在《求是》2020年第2期《中華5000多年文明的考古實證》一文中指出:“安徽南部的凌家灘遺址,是良渚文化前身——崧澤文化時期的安徽南部中心性遺址。”
1987年以來,凌家灘先后14次考古發掘,總發掘面積約7000平方米,出土文物3000多件,其中玉龜、玉版、玉人、玉勺等100余件文物被故宮博物院珍藏。凌家灘文化與紅山文化、良渚文化,并稱為“中國史前三大玉文化中心”,在中華文明起源和形成過程中具有標志性地位,為研究五千年中華文明提供了實物例證。2001年被公布為第五批國保單位,2013年被確定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單位,2021年,凌家灘遺址入選中國“百年百大考古發現”,為我省唯一。2022北京冬奧會獎牌背面圖案,正是來源于凌家灘“玉雙連璧”。
凌家灘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規劃面積3.35平方公里,計劃總投資20億元。自2013年遺址公園立項以來,含山縣克服資金短缺、人才缺乏等困難,歷經十年保護和建設,已初步建成遺址公園并對外開放。此次成功入選,標志著凌家灘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創建工作圓滿完成。下一步,將繼續做好凌家灘考古發掘和研究成果的轉化、考古研學小鎮及遺址博物館等項目建設、加快遺址申遺等重點工作。
記者 蘇自山 通訊員 過其保
[編輯:
吳曲波 審核:王小明 審簽:秦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