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去冬來,寒風凜冽,本是農閑冬歇時節,而今卻大不相同。田間地頭,成為挖掘機、旋耕機的“主場”,冬修冬種播撒來年的希望;溫室大棚,綠色蔬菜鮮翠欲滴,鮮紅草莓長勢喜人,農戶喜笑顏開;直播間里,含山大米、當涂螃蟹等優質農產品登上網絡,遠銷各地……活躍的農事讓冬日變得“熱氣騰騰”,廣袤的馬鞍山鄉村大地一片繁忙。
從“閑”到“忙”,一字之差,變化萬千。2022年,全市新建高標準農田8.8萬畝,糧食綜合產能穩步提升;85個項目同步推進,鄉村振興示范片區日新月異;集體收入25萬元以下村全部消除,農民人均收入持續領先全省……我市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持續深化改革創新,深入實施“兩強一增”行動,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正奮力譜寫著農業更強、農村更美、農民更富的馬鞍山新篇章!
農業更加高質高效
冬日的清晨,暖陽灑向大地,在博望區博望鎮新隴村童王自然村,剛剛出苗的小麥、油菜凝著露珠,如綠色地毯覆蓋在田野上。不遠處,隨著數臺挖掘機、推土機揮舞“手臂”,田地被重新翻耕,原本的田埂消失,分散的地塊連成“大田”。
將410塊小田整合為147塊大田,實施“小田變大田”1000畝,新建灌溉泵站、溝渠水閘、機耕道路……這一年,童王村借力高標準農田建設,不僅實現了“田成方、渠相通、路相連、旱可灌、澇可排”,還大力推進機械化、規模化、集約化經營,通過糧食增產、農資降本、增種油麥等,實現每畝1300元的增收。
土地的“整裝再出發”,濃縮的是“嚴守耕地保護紅線”的考量,飽含的是“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決心。
今年以來,我市堅決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系統推進“農田四變”,創新實踐“小田變大田”“閑田變忙田”“差田變良田”“蟹田變稻田”,全面提升耕地質量、增加種糧面積新建高標準農田8.8萬畝,實現冬閑田復耕20萬畝;堅持科技強農、機械強農,開展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新裝備科技成果轉化應用,主要農作物綜合機械化率達84.5%,糧食總產量穩定在106萬噸以上。
一些種子正破土而出,一些種子卻已開花結果。在和縣,近12萬畝的辣椒正集中上市,境遇卻各不相同:善厚鎮鳳臺村,精挑細選的辣椒種子被分揀、包裝,將以一粒一毛多的價格遠銷各地;皖東農業的工廠化育苗車間,辣椒種子“走”上生產線,在恒溫、濕潤的環境中規模化育苗,等待來年的栽種;陽光蔬菜瓜果家庭農場,熟練掌握的“在田保鮮技術”,讓成熟辣椒的上市期從當年的11月延后到第二年的5月份;在十月豐食品有限公司里,紅彤彤的辣椒搖身變成了香氣四溢的牛肉丁辣椒醬、蒸魚椒汁、火鍋底料等調味料,深受消費者喜愛。
一個辣椒,串起的是全產業鏈,更是農業現代化的密碼。這一年來,我市牢固樹立大食物觀,堅持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發展、優質化生產、集約化經營,狠抓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品牌創建、質量安全監管,在穩定優質糧油、健康畜禽兩大重點基礎產業的同時,大力發展和縣綠色蔬菜、當涂生態水產、含山精品茶果三大優勢特色產業,推進“2+3”全產業鏈建設,走出一條集約、高效、安全、持續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
截至目前,我市已創建國家級“一村一品”示范村鎮7個、省級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19家、市級以上標準化示范基地(場)410 個,培育農產品地理標志 3 個、綠色食品 142個、有機食品23個、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7個,越來越多的綠色優質農產品擺上百姓餐桌。
農村更加宜居宜業
出了家門,蜿蜒步道、五彩墻繪、清澈池塘、文化廣場,一片綠意盎然;進了庭院,窗明幾凈、蔬菜滿園、自來水暢、污水歸集,皆是舒適自在……“如今的鄉村越來越美,生活是越過越幸福!”中午時分,飯后踱步,85歲的當涂現代農業示范園寺山村村民王忠厚目之所及,滿心歡喜。
新時代新征程,建設什么樣的鄉村?怎樣建設鄉村?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統籌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布局,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為加快推進鄉村建設指明了方向。
近年來,我市按照基礎設施健全、村容村貌美觀、公共服務齊全的標準,全域建設美麗鄉村,統籌推進農村“五清一改”“三大革命”和美麗庭院創建,傾力補齊農村各項短板,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目前,我市已累計建成美麗鄉村省市級中心村 285個,創建農村“美麗庭院”20557戶,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92%以上,31個鄉鎮政府駐地實現生活污水治理設施全覆蓋,農村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100%。
到了今年,美麗鄉村建設提檔升級,我市加快推動村莊環境從干凈整潔向美麗宜居邁進。只見,半月湖旁,和縣鳳臺村新莊自然村,灰磚墻體與木材結合的農家庭院、彩虹大道和錯落有致的梯田,構成了一幅鄉野氣息濃郁的現代版富春山居圖;橫山腳下,老牌美麗鄉村博望鎮紅陽村李龍自然村,又開始了新一輪綠化、園建、電氣等提升改造……
我市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施策,科學編制鄉村規劃,通盤考慮鄉村發展因素,以農文旅融合發展為方向,保留鄉村肌理、不搞大拆大建,推進“微改造、精提升”,建立管護長效機制,打造含山褒禪山、和縣雞籠山、當涂大青山等7個鄉村振興示范片區,推動山水資源、田園鄉村、精品民宿等串珠成線、連線成片,繪就出一幅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壯美畫卷。
“美”多顯于外,“和”更蘊于內。從道路村村通到飲水更安全,從老年助餐服務到鄉村醫療,農村公共服務不斷提質擴面,鄉親們出行、看病、上學、辦事更方便;在農家書屋里讀讀書,在文化廣場上跳跳舞,在文化禮堂里看看電影,農村文化生活越來越豐富,老百姓的精神頭也越來越足。
在和縣善厚鎮,“數字”成了賦能鄉村治理的“法寶”。圍繞基層黨建、鄉村政務、網格管理、鄉村治理、智慧農業等多個應用場景,“智慧善厚”平臺不僅有“千里眼”“順風耳”,還實現基層工作全流程跟蹤,面向村民提供便民服務,全面提升基層治理質效。
與此同時,堅持黨建引領、以文化人、多元共治,探索“百姓議事堂”“村民說事會”“鄉村夜會”制度,搭建“村黨支部+村委會+村民理事會+農戶”鄉村治理平臺,常態化開展“扶貧濟困”“關愛幼苗”“環境整治”“敬老愛老”等志愿服務活動……種種新氣象如春風拂面,讓村民生活更加舒心安心,繪就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的鄉村振興圖景。
農民更加富裕富足
傍晚將至,含山縣銅閘鎮慶廣行政村脫貧戶于繼宏忙碌了起來,將精心搭配好的飼料投入槽內,看著三頭黑豬吃得正歡,笑容也爬上了他的臉。“本地黑豬搶手得很,早就有人預定了,每頭大概兩三百斤,三頭最起碼能賣一萬多元!”他估算了起來。
今年68歲的于繼宏因家境貧寒,2014年被評為建檔立卡貧困戶。近年來,通過社保兜底、公益崗位等一系列政策扶持,他早早就脫了貧。“國家來幫忙,自己也不能懶!”在村干部的幫助下,他參加技術培訓、申請專項資金,開始養殖起土豬。“加上這筆收入,今年我家人均年收入能有15000多元。”他說。
農業農村工作,說一千、道一萬,增加農民收入是關鍵。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怎樣才能讓農民群眾收入可持續、脫貧群眾生活更上一層樓?
選優配強“三農”干部,深入推進“五大幫扶”,在要素配置上優先滿足,公共財政投入上優先保障,公共服務上優先安排,多方共“振”,全力助“興”;引導資源返鄉、技術返鄉、智力返鄉、資金返鄉、影響力返鄉等,讓資源、人才向鄉村集結;織密防止返貧動態監測網,全面落實銜接政策,精準推進幫扶措施,激發農民群眾內生動力……“比學趕超致富忙”的熱潮迅速在馬鞍山鄉村鋪展開來。
走進“老地方”,遇上新思路。和縣歷陽鎮興圩村的老村部里,一朵朵黑木耳“綻放”在菌棒上,長勢喜人。通過盤活閑置資源,發展黑木耳產業,不僅將為村集體經濟增收12萬元,還帶動了12人就業。
點進直播間,尋找新出路。含山縣陶廠鎮司徒村,探索推廣“合作社+公司+農戶+電商”“你種我銷、你養我賣”電商模式,農家的菜籽油、瓜蔞子、紅薯粉絲等農產品,通過淘寶、抖音、微信等網絡平臺,走出村子、走向更大市場,今年電商銷售額將超113萬元。
當涂縣陸續舉辦18期退捕轉產漁民就業技能培訓班,讓970名漁民端上“新飯碗”;博望區博望鎮11個村抱團興產業謀發展,個個村集體經濟收入突破100萬元,超9萬村民沒花一分錢,就成了“鄉村振興保”的受益人;花山區濮塘鎮加快推進農旅融合、文旅融合,農事體驗、觀光采摘、鄉土美食等新業態成為農民增收新動力……
這一年來,我市縱深推進農村重點領域改革,盤活農村各類資源資產,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因地制宜興產業、促就業,構建抱團發展等模式,探索建立利益聯結機制,不斷在新思路里尋找新出路,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據統計,前三季度我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311元,增速7.4%,絕對值和綜合排名全省第一。
記者 鄧婷婷
通訊員 沈瑛文 陳志平 何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