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馬鞍山、南京交界處,距離香泉湖4公里,沿著438省道蜿蜒而建,和縣香泉鎮有一個小村莊,有山、有水、有林、有泉、有田,更有個好聽的名字——泉水村。
11月21日正午剛過, 當金色的陽光穿過云層、刺破薄霧,灑向大地,泉水村又“叮叮咚咚”了起來。楊有道自然村里,楊澤宏招呼著幾位好友,脫去了外套,抓起了鐵鍬,和起了水泥。“想給家里貼上地磚。”他說。
這樣的念頭在前些年,他可不敢想。“那時候,村里的路都是泥巴路,晴天滿是灰,雨天全是泥,家里的地上都有土。”楊澤宏說,直到村里開始環境整治,道路鋪上了瀝青,延伸到家家戶戶,門前鋪起了磚石,拐角建起了停車位,風格各異的彩繪更是“爬”上了墻,“家外這么好看,家里也要打理一番。”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統籌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布局,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泉水村黨總支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隊長孫寧表示,邁向鄉村振興,宜居是第一步。近年來,泉水村全力推進15個自然村景觀提升改造。其中,8個自然村在“五清一改”基礎上實現村莊亮化、硬化、綠化,完成“基礎版”改造;7個沿省道自然村在“基礎版”之上,實現了村標、立面改造、溝塘清淤、活動廣場等景觀提升。泉水村又從7個沿省道自然村中挑選3個自然村,以民宿農家樂、紅色教育、健康養老為主題,打造農旅打卡地,走向“精品版”。
至此,走過小橋,遇見流水;走過屋舍,遇見飛鳥……當粉墻黛瓦和青石圍墻出現在泉水村時,一個綠色生態的美麗村落呼之欲出。除了“保留原有樹木、保留老屋記憶”外,泉水村更是因地制宜,于細微處添上“魅力”之處:在省道沿線17個出口設置減震帶、爆閃燈、村莊出口標識;打造3570米景觀矮墻,安置省道沿線106盞路燈和村內200盞太陽能燈。“就連每一幅墻繪,都有著獨特的含義。”孫寧說。
陽光短暫出場,雨滴悄然落下。在村落之外,機械之聲依舊,信義和縣香泉鎮102MWp漁光互補光伏發電項目建設正如火如荼。吊裝機和挖掘機揮舞“巨臂”進行打樁作業,已經清理出來的300多畝水域之上,豎起近千根排列整齊、高達數米的樁柱,放眼望去,頗為壯觀。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漁光互補,大有可為。”該項目項目部副經理黃祥金表示,漁光互補,顧名思義,需要“漁”和“光”,即通過利用魚塘廣闊面積,在水面上方架設光伏板陣列,利用太陽能發電,下方水域發展特色養殖,使水域空間得到全方位立體利用,是全新的“上可發電,下可養殖”的光伏應用新模式。
據悉,該項目作為和縣引進實施的大型新能源項目,充分利用香泉鎮泉水村等村莊荒廢池塘、濕地和閑置用地,進行光伏場區、集電線路、升壓站等建設,預計2023年6月30日前可實現光伏場區全容量并網發電。“同時,通過‘一地兩租’、漁業養殖、就近就業等,可大大增加村集體和村民收入。”泉水村黨總支書記喬忠水表示,項目建成后預計每年可增加村級集體經濟收入50萬元。
近年來,泉水村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創新合作方式,全力以赴爭取產業項目盡快落地,積極謀劃“1+N”服務創新型壯大村集體產業發展模式。其中,“1”是打造主導產業,即“千畝漁光互補光伏發電”項目; “N”是產業鏈延伸項目,包括1500平方米智能種植大棚、桂花苗圃基地、勞務公司等。
當夜幕降臨,霧氣開始彌漫,奔波了一天的孫寧、喬忠水回到了村黨群服務中心,和村“兩委”班子、駐村工作隊隊員交流工作,現場響起了一片歡聲笑語。“只要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就一定能為群眾謀得幸福生活。”喬忠水表示,泉水村將繼續按照宜居-宜業-富民“三步走”工作思路,全力推進基層黨建、產業發展、景觀提升、鄉風文明等工作,扎實推動泉水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
記者 鄧婷婷 胡越 通訊員 金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