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換人、產業換線,人均生產效率提升三到五倍,顆粒物排放遠低于國家標準;科技創新、智能改造,滿足客戶“私人訂制”需要,市場蛋糕越分越大……今年以來,博望區圍繞創新驅動、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的工作主線,加快推進技術改造升級,制造業提檔升級步伐越邁越大。
冒著火花的鐵水,順著轉運系統穩穩地來到迪砂生產線上。守候在操作臺的工人按下按鈕,裝著鐵水的大桶緩緩傾斜,鐵水自動倒入澆注機。盡管火花四濺,但危險系數基本為零,因為工人們全程無接觸生產。
這是馬鞍山市海天重工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消失模生產車間的生產場景。原先由人工操作的配料提取、鐵水轉運、澆筑等各個生產環節,全部被自動化、智能化生產線取代。長長的生產線,僅3個工人就能搞定,工人數量是過去的五分之一。更讓人驚奇的是,生產過程全封閉,看不到四處亂飛的灰塵。
“今年,我們先后投入了1.5億元進行技術改造,實現了生產過程的自動化、智能化。”海天重工董事長孫愛民介紹,海天重工是一家專業生產耐磨鑄件產品的省高新技術企業和省“專精特新”企業。為了搶占國內耐磨鑄件售后市場,企業采購了3條生產線,“僅迪砂生產線就投入2800多萬元,這條生產線國內目前僅有3條。”
機器換人、產業換線,成效也非常明顯。10月,海天重工從國外進口的迪砂生產線投入使用,人均生產效率提高三到五倍,當月銷售額環比增長60%。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近年來,博望區持續推動制造業倍增,鼓勵企業采用新設備、新材料、新工藝提升企業產能,推進產品升級換代,促進企業轉型升級。今年1-9月,該區累計完成技術改造投資14.6億元,同比增長28.9%。
“這臺機器叫柔性折彎機,編好了程序,就不需要人工操作,速度是普通折彎機的五到六倍。”馬鞍山東海裕祥智能裝備科技有限公司折彎中心項目經理曾玲芳正在調試一臺剛剛研發出來的折彎機。
在東海裕祥公司,幾乎每隔一段時間就有一個新產品問世。“我們一直以市場為導向,通過科技創新實現產品更新換代。”公司技術兼采購總監石賢林說,公司結合客戶需求進行產品和技術創新,柔性折彎機就是公司與南京一家企業合作研發的成果。“公司還建成企業技術中心等4個省級研發平臺,成立了北京中關村博爾頓智能裝備技術研究院,技術創新能力越來越強。”
制造業提檔升級需要智庫支持。博望區對全區企業在建技改項目和即將實施的技改項目進行認真梳理、細致謀劃,對部分存在“卡脖子”問題的項目,開展技術改造對標診斷活動,積極推動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開展產學研合作,加強企業內部科研平臺體系建設,提升企業的智能化生產水平。今年以來,該區新增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實驗室5家,新增智能工廠1個,數字化車間(生產線)5個,培育企業技術中心5個。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加大摸排力度,滾動遴選一批投資充裕、前景好、帶動性強的重點技改項目,逐個建賬立檔,夯實全區技改項目投資庫,為全區工業經濟高質量跨越式發展提供強有力支撐。”博望區科技經濟信息化局有關負責人說。
記者 王永霞 通訊員 朱一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