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初冬時節涼意漸濃。走進當涂縣石橋鎮濟東村,依然處處綠意盎然。家家戶戶門前屋后、村村組組犄角旮旯,都是小菜園。有點特別的是,這些小菜園面積不大,最小的占地不過3平方米,種有青菜、大白菜、蘿卜等蔬菜。小菜園或圍上柵欄,或砌上花墻,為村莊帶來了變化與生機。
“這就是我村實施的‘小菜園工程’。”濟東村黨支部書記楊宏梅說,在每年的人居環境整治中,村里沒少投入人力、財力、物力,但稍有松懈就出現反復。有的人家把門前屋后的閑置地改造成小菜園后,亂堆亂放再也不見了。受此啟發,今年7月,濟東村開始推廣“小菜園工程”。
“小菜園綠了村莊,豐富了餐桌,當然是好事,但家家戶戶都種上蔬菜,吃不掉怎么辦?”村民楊德彩的疑問在楊宏梅的心中早有了答案,那就是成立一家蔬菜專業合作社,與農戶簽訂蔬菜種植合作協議,與企業簽訂蔬菜供應配送合同,利用閑置用地開展統一種植生產和經營管理,發展蔬菜種植產業,讓“小菜園”連通“大市場”。
說干就干。8月19日,農香菜蔬菜專業合作社注冊成立,合作社對小菜園進行統一規劃,統一砌矮花墻或筑柵欄,并為加入合作社的村民提供產前、產中、產后免費服務。村民見村里動了真格,便紛紛加入,合作社很快便吸納了26戶村民,利用閑置土地超14畝。10月中旬,到了收獲季節,村干部又帶著合作社的人員當上了推銷員。
村上的兩家服裝廠成了合作社的客戶,鎮上的4家企業也把廠里食堂每天所需蔬菜訂單全部交給了合作社。經過測算,目前這些訂單已能保證小菜園的滿負荷生產。“門前屋后種上蔬菜,不僅環境變美了,還有了額外的收入。”楊德彩滿心歡喜地告訴記者,他種植的小菜園收獲一次能賣80多元,一年大概能帶來1000多元收入。
“家家戶戶去種菜,食品安全是關鍵。”合作社負責人朱方亮說,合作社建立了一整套農業投入品使用管理制度、安全間隔期和休藥期制度、農產品質量管理制度等,以保證農產品“安全、營養、健康、美味”。看到合作社動真格做事,現如今又有不少村民申請加入“小菜園”行列。
“黨的二十大報告在重點部署未來五年的主要目標任務時,把‘城鄉人居環境明顯改善,美麗中國建設成效顯著’作為重要內容,這讓我們對打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這個鄉村振興第一場硬仗更有信心、更有動力。”楊宏梅說。
“‘小菜園’促進人居環境大提升,其更深刻的意義在于,讓村民自發地參與到鄉村治理中,而不是政府服務的‘坐享者’,解決了村莊治理的大難題。”石橋鎮黨委書記戴踐說,下一步,石橋鎮將在全鎮逐步推廣濟東村的“小菜園”運營方式,同時依托“小菜園”推進農文旅融合發展,培育“田園變公園、農房變客房、產品變商品、勞作變體驗”的休閑業態,努力實現集體受益、農民增收、環境改善的多贏局面。
記者 吳黎明 通訊員 趙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