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合肥11月1日電 題:讓生態資源轉化為“富民資本”——安徽探索“兩山”轉化新路徑見聞
新華社記者王菲
森林覆蓋率超過30%、各類林業經營主體3萬多個、2021年全省林業總產值5092億元……在我國首個林長制改革示范區安徽省,護綠、增綠、管綠、用綠和活綠協同發力,守住綠水青山的同時,將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拓展“兩山”轉化新路徑。
茂林修竹間,一條彩色的旅游公路串起林場、農莊和果園,地處江淮分水嶺的合肥市長豐縣崗集鎮青峰嶺村,萬畝薄殼山核桃已果實累累。這里的豐收美景和田園之樂,讓不少城里游客流連忘返。
“今年薄殼山核桃的產量、品質都不錯!林下養雞,林間種油菜,春天你再來看,又是一番美景!”作為當地較早返鄉創業的新農人,長豐青峰嶺家庭農場負責人王正華親眼見證了“護綠生金”的變化。
王正華告訴記者,林長制改革以來,山有人管,林有人治,責有人擔。村里優化產業結構,將資源變資產,發展現代都市觀光農業,產業鏈條不斷延伸。城里游客慕名而來,一到周末,農莊里的十幾間精品民宿“一房難求”,優質的特色農產品成了搶手貨。
守綠換金,添綠增金。在安徽,5.2萬名林長守護著400多萬公頃森林和100多萬公頃濕地。數據顯示,近5年,安徽省造林765萬畝,農田林網建成率達73.8%,濕地保護率達51%以上。
森林碳匯、森林旅游、森林康養……安徽立足資源稟賦和區域特點,不斷拓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途徑,統籌推進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推動生態資源轉化為“富民資本”,綠水青山底色更亮,“金山銀山”成色更足。
藍天下,一望無際的黃金茶順著丘陵起伏綿延,健身步道、休閑木亭點綴在茶園中,位于安徽省宣城市郎溪縣的大佛山養心谷是不少攝影愛好者的網紅打卡地。
依托優美的生態環境,郎溪縣將盤活林業資源與發展全域旅游相結合,加快與滬蘇浙等地的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描繪生產美、生態美、生活美的鄉村振興新圖景。
“我們依托黃金茶標準化種植基地,探索茶旅融合,發展生態+康養產業,將美麗風光變為美麗經濟,帶動更多的村民走上生態致富路。”郎溪縣大佛山養心谷負責人王立勝說。
水岸共治、退漁還湖、退養還濕……從予取予求到反哺自然、尊重自然、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安徽按下生產和生活方式綠色轉型“快進鍵”。
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安徽加快建設長江、淮河、江淮運河、新安江生態廊道,為區域經濟發展筑牢生態安全屏障。

在安徽省合肥市肥東縣長臨河鎮十八聯圩濕地,百鳥爭鳴,草木繁茂。隨著環巢湖濕地面積的不斷增加,生物多樣性加快恢復,巢湖生態濕地重現生機。
當地群眾告訴記者,這幾年生態環境好了,常能看到白琵鷺、豆雁、紅嘴鷗等鳥類在這里越冬、棲息,難得一見的東方白鸛也時常飛到巢湖濕地來覓食。

青山為筆,碧水為墨,一幅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城鄉共美的青綠山水畫卷正徐徐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