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藍圖繪就,激發著我市每一位科技、教育工作者奮勇向前的力量。大家紛紛表示,將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指引,踔厲奮發、守正創新,以更足的干勁加快科技創新步伐,助推科教興國戰略實施,為打造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貢獻“馬鞍山力量”。
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集聚力量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堅決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加快實施一批具有戰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營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業成長的良好環境,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
代碧波
中鋼集團馬鞍山礦山研究總院股份有限公司科技創新中心主任
“這十年我切身感受到國家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的持續進步。”代碧波說,作為一名科技工作者,他將立足本職工作、守正創新,充分發揮中鋼礦院在礦產資源開發領域國家隊的作用,以科技創新為抓手持續發力,精準服務礦產資源安全供給和高質量發展,為國家構建高質量礦產資源保障體系提供科學基礎與技術支持。
姚成虎
市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所所長
姚成虎表示,市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所在鋼鐵和機床領域擁有兩個國家質檢中心,他們將充分發揮中心在全產業鏈過程中的技術支撐作用,以技術標準為引領,服務鋼鐵行業碳達峰、碳中和和高端數控機床研發,促進新技術新產品向標準轉化,開展企業標準“領跑者”評估及新產品關鍵技術參數驗證,助力產業優化升級,同時強化“一站式”質量基礎設施建設,促進中小企業產品質量提升和技術創新,讓科技成果從“實驗室”快速走向“生產線”。
王小林
安徽工業大學科技園有限公司總經理
王小林說,在馬鞍山經開區和安徽工業大學有力支持下,馬鞍山大學科技園將瞄準地方產業需求,緊盯國家級大學科技園功能體系建設目標,完善大學科技園管理服務支撐體系,搭建高水平科技創新平臺、成果轉化平臺、創業孵化平臺、人才培養平臺、協同發展平臺,加強與政府、高校、大院大所、科技服務機構的聯系與合作,切實發揮大學科技園融通創新功能,更好賦能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遲開紅
博望區科技經濟信息化局工作人員
遲開紅說,他們將強化科技創新主體培育、強化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強化科技創新產學研合作、強化科技特派員全覆蓋、強化科技創新服務,持續加大對科技創新領頭企業的扶持,為企業發展提供更加精準的服務,引導更多制造業企業開展產學研合作,增強核心技術掌控能力。
余長興
中電泰日升馬鞍山科技有限公司黨支部書記、總經理
“干事創業的勁頭更足了。”認真聆聽了黨的二十大報告,余長興倍感振奮的同時,也深感科技創新給企業發展帶來的巨大成績,企業在慈湖高新區投產當年便實現產值2億元。“只有通過科技創新,才能萌生內生發展動力。我們將堅持產品研發和技術革新‘兩條腿’走路,加快數字化產業發展,賦能企業高質量發展。”余長興說道。
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持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實施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著力形成人才國際競爭的比較優勢。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把各方面優秀人才集聚到黨和人民事業中來。
耿良成
市委組織部人才工作科科長
人才是第一資源。聽到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到“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耿良成和同事們都十分激動、備受鼓舞。耿良成表示,將以高度的政治自覺、思想自覺、行動自覺,深入推進人才強國戰略在馬鞍山落地生根見實效。通過深入實施“詩城英才”計劃,優化“1+2+N”人才一體化發展雁陣布局,有效完善政策體系,積極回應人才需求,營造惜才愛才重才的濃厚氛圍,為馬鞍山高質量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趙卓
安徽工業大學冶金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科技進步靠人才,人才培養靠教育。趙卓說,作為在一線從事教學與科研工作的高校黨員教師,在今后的工作中,將牢記囑托,潛心教書育人,努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同時,還將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開展創新性科技攻關研究工作,努力推動關鍵核心技術突破,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作出應有貢獻。
李智虎
安徽焓谷工程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
“作為一名創業者,我深刻感受到實施人才強國戰略迫在眉睫,企業需要科學地識才、育才、留才、用才。”聆聽報告后,李智虎深有感觸。2009年,李智虎在馬鞍山自主創業。十多年來,他深刻感受到這座城市對人才的重視和關心,“我將始終把人才作為企業最寶貴的資源、最核心的競爭力,在企業內部營造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氛圍,與所有員工一起埋頭苦干、持續創新,用行動回報社會。”
丁鐘瑞
中匠馬鞍山分公司助理建筑師
“尊重人才,尊重創造,我切實感受到了。”兩年前,丁鐘瑞從安徽工業大學畢業后選擇留在馬鞍山,如愿享受到我市青年人才引進“駿馬”工程政策。他說,開放包容的城市性格和崇尚創新的企業文化,給了他成長空間和動力,他將利用自己所學,扎根馬鞍山,深耕小體量城市建筑,用建筑刻畫城市性格,展現城市魅力,將馬鞍山建設得更美、更宜居。
記者 王永霞 黃瑩 劉明培 廖嵐鈞 楊正文 鄔剛 胡越 劉挺 慕繼平 高文亮 余萍 季晨辰 任德玲 劉小慶
通訊員 王璨 柴家峰 許靜 吳明瑞 王亞夫 宋芳 張楠 朱一全 束曉光 邱雪 張苒 周雨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