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責內的事情“包辦”,職責外的事情“幫辦”,社區警務室做到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務不缺位;
多方聯動匯聚平安力量,打造城鄉社區、網絡、行業等六大群防群治組織,營造“社會治安人人有責,平安成果人人共享”的社會氛圍;
推動形成“一站式對接、三層次過濾、一體化調裁、多要素保障”的“131+N”解紛新機制,促進矛盾化解在基層、糾紛解決在訴前。
……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做好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為此,我市不斷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群團助推、社會協同、公眾參與”五大機制,創新提升“社區吹哨、部門報到”質效,連續10年獲得“全省平安建設先進市”表彰。
小小警務室 撐起大平安
9月28日上午7時30分,市公安局桃源派出所珍珠園社區民警黃建松已經來到所里。每天早上提前到單位,對轄區前一天的警情進行梳理,這是黃建松多年來養成的習慣。
“這樣我會及時發現轄區的矛盾糾紛,第一時間上門做工作,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狀態。”開完早會,黃建松便匆匆趕往警務室。
因為身高1.93米的緣故,在珍珠園社區,提起黃建松的名字,也許有人不認識,但你要說“大個子警官”,那大家都知道。
從治安警到刑警再到社區警,黃建松說,自己最大的改變是耐心多了。“做社區民警最重要的是,要牢記自己為群眾服務的,職責內的事情‘包辦’,職責外的事情‘幫辦’。”
為了讓轄區居民有困難時能在第一時間找到社區民警,黃建松把自己的手機號印在警民聯系卡上,無論多晚,只要一個電話,他都會幫忙。現在有了“警民議事廳”微信群,黃建松和轄區居民聯系起來就更方便了。
每次接到求助,黃建松都會盡心把事情辦好,雖然大多數都是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比如,因為樓上滲水問題,兩戶居民吵得不可開交,黃建松前后跑了多趟,最終兩戶居民握手言和。
作為一名社區民警,黃建松創新實踐“一室兩群三力量”,即一個警務室(珍珠園社區警務室)、兩類微信群(居民群眾群、商戶企業群)、三支群防群治力量(志愿巡邏力量、物業保安力量、義警巡邏力量)。
“‘大個子警官’人熱情又有耐心,有事找到他,他總是第一時間幫忙解決,有他在,我們很安心。”家住珍珠園社區的谷宗平說道。
據悉,按照“重心下移、力量下傾”的原則,我市城區全面推行“1+4”社區警務模式、農村全面推行“一村一警一輔”工作模式,建成公安綜合警務站11個、農村中心警務室61個,以專帶群、聯防共治,實現了街面“兩搶”案件“零發生”。
調解小矛盾 和諧大民生
“困擾了自己四個月的問題,沒想到你們僅用十幾天的時間就解決了。”日前,在雨山區人民法院夕陽紅志愿者調解中心,拿到賠償款的劉某握著調解員的手一再表示感謝。
這只是馬鞍山法院堅持把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挺在前面,積極融入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工作,深入推進一站式多元解紛機制建設,努力發展提升“馬鞍山經驗”的一個縮影。
推動形成“一站式對接、三層次過濾、一體化調裁、多要素保障”的“131+N”解紛新機制,促進矛盾化解在基層、糾紛解決在訴前。今年來,馬鞍山中院制定加大九類民商事糾紛訴前調解工作實施方案,以開展民間借貸、離婚糾紛、買賣合同等九類民商事糾紛訴前調解工作為抓手,重點化解“民間借貸、買賣合同”糾紛。針對物業服務等多發性群體糾紛,著力推廣“類型化示范判決+調解”解紛模式,選取個案先行示范裁判,判決一案、引導一片。
各縣區法院結合當地情況,多樣化推動矛盾糾紛源頭化解,如含山縣法院密切與綜治中心對接,先行調解;和縣法院結合“和”文化,邀請社會賢達參與調解,形成“法官工作室”“小巷調解室”等特色調解工作;當涂縣法院建成“周冰一工作室”,打造“七房村無訟社區”;花山區法院成立“老兵調解室”,安排云上法庭開展訴前調解;雨山區法院依托夕陽紅調解中心、金融商貿訴調對接中心訴前化解糾紛,實行“訴前保+訴前調”模式;博望區法院在皖蘇“兩省一街”社會治理中心設立訴前調解室,就地化解跨區域糾紛。
記者 劉明培
通訊員 方歡 孟振華 桂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