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當涂縣塘南水產科技示范園內,800畝蟹田已變成稻田,進入抽穗揚花期的稻禾生機盎然。
“蟹田變稻田,效益更好了。”承包這塊地的水產養殖大戶、雨順水產養殖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于銀生表示,2019年,因為螃蟹行情下行,他將自己的800多畝蟹田改為稻蝦連作。今年小龍蝦行情非常好,水稻畝產約500公斤,實現了“一畝田、千斤稻、萬元錢”。
“當涂縣是‘中國生態養蟹第一縣’,塘南鎮更是養蟹之鄉。”塘南鎮相關負責人深有感觸地說,“農田四變”說到底要靠效益導向,“蟹田變稻田”的阻力更大,是因為比較效益高。通常來說,養蟹的收益在每年每畝3000元至8000元之間,遠高于種稻收益。“蟹田變稻田”需要找到一種既能保糧又有效益的經營模式,稻蝦連作正好符合這一需求。
于銀生采用的稻蝦連作模式,即一個生產周期養一季小龍蝦、種植一季水稻。生產流程為1月份完成田間工程修復,2月-3月種植水草,4月中旬完成蝦種投放,4月中旬-6月中旬為養殖期,6月中旬-7月上中旬銷售小龍蝦,平均畝產值6500元。水稻采用直播形式,播種時間7月上中旬,11月下旬-12月初收割,畝產量約500公斤。
正是“一畝田、千斤稻、萬元錢”的效益吸引,讓于銀生下定了“蟹田變稻田”的決心。于銀生說,從技術上看,“蟹田變稻田”很簡單,直接把挖塘的土推回去,稍一平整就能種稻,地力還比較肥。
于銀生的成功,讓忙于“農田四變”的鎮負責同志眼前一亮。既要算好耕地賬,也要算好農民的收益賬。該鎮以水產科技示范園為試點,將原來以河蟹產業為主的示范園打造為稻漁綜合種養示范基地,并在全鎮進行推廣。目前,全鎮發展稻漁綜合種養面積約6000畝,畝均可產優質水稻500公斤、小龍蝦120公斤,畝均產值達1萬元、利潤6000多元,“一畝田、千斤糧、萬元錢”惠及更多轉型農戶。
“稻蝦連作,實現了穩糧與增收雙贏。”副鎮長晉剛說,抓住效益導向這把“金鑰匙”,攻下了“蟹田變稻田”這道難關,其余“三變”也順利推進。該鎮通過承包權不動、經營權交換的方式,化零為整地引導農戶將零散土地集中起來,變“一戶多塊田”為“一戶一塊田”。在“整村并田”基礎上,以“一村一塊田”方式進行整村流轉,累計推動“小田變大田”12000畝。耕地“小并大”后,每畝土地承包費增長100元以上,機械化耕作畝均節約成本近100元,畝均累計增收200元以上,有效提升了農業經濟發展效益。
同時,圍繞“差田變良田”“閑田變忙田”,實施土地整治、農業提升、生態修復和產業布局,采取水利配套、溝渠整治、道路建設、農田盤整等方式,統籌推進農用地整理和生態保護修復。用好小型農田水利項目和土地整理復墾項目資金,累計投入6000多萬元進行基礎設施改造,建設高標準農田6000畝,實現了“田成方、路相連、渠相通、林成網、旱能灌、澇能排”。南圩7200畝耕地由于地勢低洼,易生漬澇災害,經過改造后,由原來“一季水稻”模式轉變成“一季水稻+一季油菜”模式,充分利用油菜肥田效果好的作用,深度挖掘油菜的肥用功能,每年分區域選擇適宜種植田塊集中連片種植油菜3000畝以上。在油菜蕾薹期進行集中采摘和銷售,在花期開展農場油菜賞花節,在青角期深翻肥田開展游客農事體驗,一年四季綜合利用。以景促旅,農旅融合,為休閑觀光、農事體驗、農耕文化傳承等農業新業態發展打下基礎。
文圖/記者 吳黎明 通訊員 高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