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在旌德縣旌陽鎮柳溪村,千畝茶園放眼望去滿目蒼翠,在藍天白云映襯下美如畫卷。
村民楊冬明抱著水管,仔細澆灌茶樹,確保每棵茶樹都能澆足水。“家里的50畝山地流轉給村里,每年有3500塊錢的租金,我在茶場做工每天還有100多塊錢的工錢,日子一天比一天好。感謝姚書記帶我們把荒山變成了‘金山’。”面對一望無際的茶園,看著山清水秀的家鄉,楊冬明有點感慨。
楊冬明口中的“姚書記”,是柳溪村黨總支書記姚洪武。他帶領鄉親們“喚醒”沉睡的生態資源,成立全省首家“兩山銀行”,存入“綠水青山”,取出“金山銀山”,被評為安徽省扶持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工作先進個人。
柳溪村共有山場9358畝,是山多田少的農業村。曾經,村集體經濟不到3萬元,村里沒有產業,山上都是毛竹雜樹,村民空守著青山卻掙不到錢。2011年,在外經商的姚洪武被村民請回來,擔任柳溪村黨總支書記。
“不能守著‘金山’討飯吃。”姚洪武對柳溪村的現狀不甘心,決心找到一條適合山村的致富路。2016年,旌德縣推進農村“三變”改革,姚洪武一下“嗅”到了機會。柳溪村成立了旌德縣柳溪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打算把農戶家中零散的山場,集中流轉到村里進行項目化投資運營。
在村民代表會上,姚洪武興沖沖地提出自己的想法,村民們卻不買賬。“荒山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許多村民不了解、也不理解,擔心土地一流轉,承包到期后就不是自己的了。”柳溪村黨總支副書記、村委會副主任孫俊回憶說。
村“兩委”成員一次次找村民談心,村里召開大小會議一次次推進“三變”改革,可一些村民就是不愿意。不少次談心會、推進會,都是不歡而散。
為了破局,姚洪武組織黨員和村民代表50人,到浙江省諸暨市考察先發地區的經驗做法。看到當地通過農村“三變”改革,喚醒“沉睡”的生態資源,真正實現增收致富后,大家深為震撼。回來后,黨員們帶頭流轉了270畝土地。在黨員的示范帶動下,村里200多戶村民一下流轉了2276畝土地。
村民的土地通過量化入股到柳溪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由公司發包給寧國詹氏集團、浙商熊來生,建成占地1000畝的香榧種植基地和占地1156畝的白茶種植基地。“前10年山場租金每年每畝70元,水田租金每年每畝200元,柳溪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收益每年每畝10元;10年后農戶保底分紅每年每畝100元增至300元,柳溪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從基地收益中分紅5%。”孫俊介紹道。
改革讓柳溪村嘗到了甜頭,姚洪武帶領鄉親們繼續“向前快跑”。去年,柳溪村成立全省首家“兩山銀行”。在這家特殊的“銀行”里,村民們“存”入自家的閑田和林地等,拿到《旌德縣生態資源受益權證》作為“存折”。柳溪村將整合的零散資產由“銀行”作為平臺,接洽合適的項目和投資人,以現代農業標準進行規模經營,再給予“儲戶”分紅收益。柳溪村又新增流轉山場3600畝,全部存入“兩山銀行”。
柳溪村村民楊雪松把自己的18畝竹林、5畝多水田“存”入“兩山銀行”,現在已經被納入規模化種植基地。“過去,山里沒有道路設施,人走不進去,林地沒有什么收益。現在一手拿租金、一手領工資,一年能增收2萬多塊錢。”楊雪松樂呵呵地算著“幸福賬”。
目前,柳溪村共有300多位中老年人在香榧、白茶基地務工,年人均務工工資有1萬多元。村集體經濟收入從2016年的3萬余元增加到2021年的61.4萬元、每人分紅22元。今年,柳溪村村集體收入預計可突破100萬元。
隨著環境美化、收入提高,柳溪村的文化建設也同步提升。村里興建起文化活動廣場、老年人活動室、農家書屋等,既改變了村民的生活,又改善了社會風氣。姚洪武向記者介紹,柳溪村出現了“四少四多現象”,即相信封建迷信的人少了,崇尚科學的人多了;參加賭博的人少了,健康鍛煉的人多了;議論家長里短的人少了,與鄰里和睦相處的人多了;蹲墻根的人少了,到“農家書屋”讀書看報的人多了。
茶果飄香,滿山疊翠,柳溪村的生態效益逐步顯現。“鄉村振興發展永遠在路上。下一步,我們將延長白茶、香榧、果園農業基礎鏈,構建‘觀光研學、度假康養’農旅創新鏈,打造集種植、休閑、觀光、旅游為一體的田園綜合體,持續催生‘兩山’轉化的紅利,不斷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對柳溪村的未來,姚洪武滿懷憧憬。(記者 劉良慧 李浩)
·記者手記·
為鄉村發展求變敢變,為群眾致富善變能變。從一名成功的商人,到投身鄉村振興的“頭雁”,姚洪武面對村里的發展困境,順勢而為、因地制宜,帶領群眾推進農村“三變”改革,成立全省首家“兩山銀行”,盤活資源資產,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實現農民增收致富。
村書記是基層黨組織的“頭雁”,是群眾增收致富的帶頭人。一個個想干事、會干事、能干事的鄉村“頭雁”擔當作為,帶領“群雁”齊飛,共同描繪出鄉村振興美麗畫卷。